猥辱来问,旷然独见,以为齿发渐衰,人情所惜也;亲爱远道,人情不忘也。大哉君子之言,有以见天地之心。夫天生人,人生情;圣与贤,在有情之内久矣。苟忘情于仁义,是殆于学也;忘情于骨肉,是殆于恩也;忘情于朋友,是殆于义也。此圣人尽知于斯,立教于斯。今之儒者,苟持异论,以为圣人无情,误也。故无情者,圣人见天地之心,知性命之本,守穷达之分,故得以忘情。明仁义之道,斯须忘之,斯为过矣;骨肉之恩,斯须忘之,斯为乱矣;朋友之义,斯须忘之,斯为薄矣。此三者,发于情而为礼,由于礼而为教。故夫礼者,教人之情而已。

丈人志于道,故来书尽于道,是合于情尽于礼至矣。昔颜回死,夫子曰:「天丧予。」子路死,夫子曰:「天丧予。」是圣人不忘情也久矣。丈人岂不谓然乎?如冕者,虽不得与君子同道,实与君子同心。相顾老大,重以离别,况在万里,邈无前期,斯得忘情乎!古人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况十年乎!前所寄拙文,不为文以言之,盖有谓而为之者。尧舜殁,《雅》颂作;《雅》、《颂》寝,夫子作。未有不因于教化,为文章以成《国风》。是以君子之儒,学而为道,言而为经,行而为教,声而为律,和而为音,如日月丽乎天,无不照也;如草木丽乎地,无不章也;如圣人丽乎文,无不明也。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谓之文,兼三才而名之曰儒。儒之用,文之谓也。言而不能文,君子耻之。及王泽竭而诗不作,骚人起而淫丽兴,文与教分而为二。以扬马之才,则不知教化;以荀陈之道,则不知文章。以孔门之教评之,非君子之儒也。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道不及文则德胜,文不知道则气衰,文多道寡,斯为艺矣。《语》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兼之者斯为美矣。昔游夏之文章与夫子之道能流,列于四科之末,此艺成而下也,苟言无文,斯不足徵。

以下是对柳冕的《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逐句的解释:

  1. 猥辱来问:我因您来信询问而感到谦卑。

  2. 旷然独见:以宽广的心态和独到的见解看待问题。

  3. 以为齿发渐衰,人情所惜也: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更加珍惜时间。

  4. 亲爱远道:虽然远离家乡,但仍然心怀亲情。

  5. 人情不忘也:即使身在远方,也不会忘记彼此之间的情谊。

  6. 大哉君子之言:《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是一篇值得尊敬的文章。

  7. 有以见天地之心: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天地自然法则的理解。

  8. 夫天生人,人生情:人类从天地中诞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感情。

  9. 圣与贤,在有情之内久矣:圣人和贤者都是在具有感情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的。

  10. 苟忘情于仁义,是殆于学也:如果忘记仁义之情,就会损害学问。

  11. 故无情者,圣人见天地之心,知性命之本,守穷达之分,故得以忘情:圣人通过观察天地的变化,理解生命的真谛,坚守贫富和地位的区别,从而能够超越世俗的情感束缚。

  12. 明仁义之道,斯须忘之,斯为过矣:如果轻易放弃仁义之道,就是错误的行为。

  13. 骨肉之恩,斯须忘之,斯为乱矣:即使是骨肉之亲的深情,也不能轻易忘记。

  14. 朋友之义,斯须忘之,斯为薄矣:对于朋友之间的情谊,更不能轻易忘记。

  15. 此三者,发于情而为礼:这三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可以通过礼节来表达。

  16. 由于礼而为教:这些礼节也是教化的一部分。

  17. 故夫礼者,教人之情而已:所以礼是用来教育人的真情实感。

  18. 丈人志于道:这位丈人致力于追求真理。

  19. 故来书尽于道:他的书籍都是关于道理的。

  20. 是合于情尽于礼至矣:这是合情合理的极致。

  21. 昔颜回死,夫子曰”天丧予“:孔子曾说颜回的去世是因为天意。

  22. 子路死,夫子曰”天丧予“:孔子也曾说过子路的死亡是因为天意。

  23. 大哉君子之言,有以见天地之心:这是一句赞美君子的话,揭示了天地的真实面貌。

  24. 夫天生人,人生情;圣与贤,在有情之内久矣:人类从天地中诞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感情。圣人和贤者都是在具有感情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的。

  25. 苟忘情于仁义,是殆于学也:如果忘记仁义之情,就会损害学问。

结合上述分析,柳冕的《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是一篇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文中通过对天地自然的描写以及圣人对情感的态度,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道德修养与情感控制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的思想和行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