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主则不然,说者拒之以威;劝者穷之以罪。大臣惜禄而莫谏,小臣畏诛而不言。恣暴虐之心,极荒淫之志。其为雍塞,无由自知。以为德超三皇,材过五帝。至于身亡国灭,岂不悲哉!此拒谏之恶也。

去谗第六

夫谗佞之徒,国之蟊贼也。争荣华于旦夕,竞势利于市朝。以其谄谀之姿,恶忠贤之在己上;奸邪之志,怨富贵之不我先。朋党相持,无深而不入;比周相习,无高而不升。令色巧言,以亲于上;先意承旨,以悦于君。朝有千臣,昭公去国而方悟;弓无九石,宣王终身而不知。

以疏间亲,宋有伊戾之祸;以邪败正,楚有郤宛之诛。斯乃暗主庸君之所迷惑,忠臣孝子之可泣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此奸佞之危也。斯二者,危国之本。

砥躬砺行,莫尚于忠言;败德败心,莫逾于谗佞。今人颜貌同于目际,犹不自瞻,况是非在于无形,奚能自睹?何则饰其容者,皆解窥于明镜,修其德者,不知访于哲人。讵自庸愚,何迷之甚!良由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彼难受者,药石之苦喉也;此易从者,鸩毒之甘口也!明王纳谏,病就苦而能消;暗主从谀,命因甘而致殒。可不诫哉!可不诫哉!

诗句翻译

  • 帝范:昏主则不然,说者拒之以威;劝者穷之以罪。大臣惜禄而莫谏,小臣畏诛而不言。恣暴虐之心,极荒淫之志。其为雍塞,无由自知。以为德超三皇,材过五帝。至于身亡国灭,岂不悲哉!此拒谏之恶也。

  • 去谗:夫谗佞之徒,国之蟊贼也。争荣华于旦夕,竞势利于市朝。以其谄谀之姿,恶忠贤之在己上;奸邪之志,怨富贵之不我先。朋党相持,无深而不入;比周相习,无高而不升。令色巧言,以亲于上;先意承旨,以悦于君。朝有千臣,昭公去国而方悟;弓无九石,宣王终身而不知。

  • 砥躬砺行,莫尚于忠言;败德败心,莫逾于谗佞。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帝范:这句诗反映了昏庸的君主拒绝进谏和批评的行为。他们可能会以强硬的态度对待说客和劝导者,甚至将他们绳之以法。这种态度导致了大臣们害怕得罪权贵而不敢直言劝谏,小臣们畏惧惩罚而不敢说出真相。这样的行为最终会使得国家陷入混乱之中,因为他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因此,这首诗强调了一个君主如果拒绝进谏,将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悲哀。

  2. 去谗:这句诗描述了谗媚之人的危害。他们为了争夺荣华富贵而在朝夕之间争斗,为了追求权势而在市朝中相互竞争。这些人以谄媚的姿态出现,对忠诚和贤能的人表示厌恶;他们对奸邪之人心生怨恨,希望他们的富贵先于自己获得。他们会结成朋党,无论关系多么密切都会进入;他们会勾结一起,无论地位多高都会提升。通过美丽的外表和巧妙的言辞来讨好君王,先考虑君王的意愿并迎合他的心意。即使朝中有上千位官员,昭公却因为不听劝解而离开了国家,直到他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才明白过来。即使是没有九石的强弓,宣王却因为长期不能听取忠言而不知道。

  3. 砥躬砺行,莫尚于忠言;败德败心,莫逾于谗佞。:这句话强调了忠言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要不断磨砺自己的品质,保持诚实和正直。同时,它也警告我们要小心谗媚之徒的诱惑,以免失去自我。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昏庸君主和谗媚之人的描绘,表达了对政治清明、君臣和谐的向往。它提醒我们,作为君主,应该倾听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同时,它也警示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谗佞之徒所迷惑,否则将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首诗是关于如何识别和避免危险人物的指导原则,也是关于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的建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