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兹已降,史道陵夷,作者芜音累句,云蒸泉涌。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以一言蔽之者,辄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沓,不知所裁。是以处道受责于少期,子升取讥于君懋,非不幸也。
盖作者言虽简略,理皆要害,故能疏而不遗,俭而无阙。璧如用奇兵者,持一当百,能全克敌之功也。若才乏俊颖,思多昏滞,费词既甚,叙事才周,亦犹售铁钱者,以两当一,方成贸迁之价也。然则《史》、《汉》已前,省要如彼;《国》、《晋》已降,烦碎如此。必定其妍媸,甄其善恶。夫读古史者,明其章句,皆可咏歌;观近史者,悦其绪言,直求事意而已。是则一贵一贱,不言可知,无假榷扬,而其理自见矣。(右隐晦)
诗句:自兹已降,史道陵夷,作者芜音累句,云蒸泉涌。
译文:自从这个时期以来,史学之道逐渐衰落,作家们的作品充满了杂乱的词句,就像云雾蒸腾、泉水奔涌一样。
注释:自兹:从这个时期;已降:以来;史道:史学之道;陵夷:衰落;芜音:杂乱无章的词句;累句:像云雾蒸腾、泉水奔涌一般;云蒸泉涌:用来形容词句繁多,如云雾和泉水般涌动。
赏析:诗人通过“自兹已降,史道陵夷”这一历史事实,表达了对史学之道逐渐衰落的无奈和忧虑。他认为,史学之道应该严谨而简洁,不应被过多的杂乱词句所困扰。他希望未来的史学家能够摒弃繁文缛节,追求简洁明了的写作风格。
诗句: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
译文:他们的写作方法,大都使用两个或更多的词汇来表达一个意思,句子长短不齐,奇数和偶数搭配不当。
注释:大体:大多;编字:指使用两三个词语来表达一个意思;不只:不止于一个;捶句:指运用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修短:指文章篇幅的长短;取均:指文章结构的均衡;奇偶相配:指句子中奇数和偶数的搭配要合理。
赏析:诗人在这句诗中批评了当时史学家的写作方式,认为他们过于追求华丽和复杂,导致作品缺乏简洁明了的风格。他希望未来的史学家能够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而不是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华美。同时,他也鼓励史学家们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子结构的统一性和对称性,以使文章更加和谐优美。
诗句:故应以一言蔽之者,辄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沓,不知所裁。
译文:所以当一句话可以概括全文时,就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当一段话需要三句话才能完成时,就必须分成四段来写。这样使得文章显得臃肿繁杂,让人难以驾驭。
注释:以一言之蔽: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辄足:就足够;二言:两句;以三句成文:需要三句话才能完成;必分为四句:将一段话分成四段;弥漫重沓:形容文章内容冗长繁复;不知所裁:让人难以控制。
赏析:诗人在这句诗中指出了一种常见的写作现象,即文章过于冗长和复杂,缺乏简洁明了的风格。他认为这样的文章会让读者感到困扰和无法理解,因此需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鼓励史学家们在今后的写作中注重内容的精炼和结构的紧凑,以使文章更加易于理解和把握。同时,他也希望未来的史学家们能够更加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的清晰性,避免过多的修饰和堆砌。
诗句:是以处道受责于少期,子升取讥于君懋,非不幸也。
译文:因此,处在这个时期的史学家受到责难是因为他们在写作上过于追求华丽和复杂,而历史学家子升则因为同样的错误受到了指责。这种状况并不幸运。
注释:处道:当时的史学家;受责于少期:受到来自同时代的批评;处道:处于这个时代;受责于少期,因过于追求华丽和复杂而受到指责;子升:历史学家子升;取讥于君懋:因为同样的错误而受到他人的嘲笑;君懋:当时的历史学家君懋。
赏析:诗人在这句诗中总结了上述观点,认为当时史学家们的写作方式过于华丽和复杂,导致了批评和指责的出现。他希望未来的史学家们能够吸取教训,注重内容的精简和表达的明确,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他相信只要史学家们能够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原则,就能够获得读者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