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诗人骚客,言之备矣。洎乎中代,其体稍殊,或拟人必以其伦,或述事多比于古。当汉氏之临天下也,君实称帝,理异殷、周;子乃封王,名非鲁、卫。而作者犹谓帝家为王室,公辅为王臣。盘石加建侯之言,带河申俾侯之誓。而史臣撰录,亦同彼文章,假托古词,翻易今语。润色之滥,萌于此矣。
降及近古,弥见其甚。至如诸子短书,杂家小说,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邦国初基,皆云草昧;帝王兆迹,必号龙飞。斯并理兼讽谕,言非指斥,异乎游、夏措词,南、董显书之义也。如魏收《代史》,吴均《齐录》,或牢笼一世,或苞举一家,自可申不刊之格言,弘至公正之说,而收称刘氏纳贡,则曰“来献百牢”;均叙元日临轩,必云“朝会万国”。夫以吴徵鲁赋,禹计涂山,持彼往事,用为今说,置于文章则可,施于简册则否矣。
### 诗句解析与译文: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诗人骚客,言之备矣。
- **注释**:这里提到了文章和诗歌的创作方法,即通过比喻(比兴)来表达情感。诗人通过描绘鸟兽的外貌来比拟贤人的美德,通过描述草木的生长来象征男女关系的和谐。这些例子展示了古人如何用自然现象来隐喻社会现象和人生哲学。
### 译文:自从有文字以来,比喻和象征就开始出现在文章中了。就像鸟儿和野兽用来比拟人们的善良和愚蠢一样,草木的生长可以用来代表男女之间的和谐。诗人和文人的作品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 赏析:
这一段强调了古人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来传达深层的意义和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哲理性。这不仅是对写作技巧的一种展示,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深刻的见解和感悟。
---
诗句解析与译文:洎乎中代,其体稍殊,或拟人必以其伦,或述事多比于古。
- 注释:这里的“比”指使用古代的例子或典故来说明当前的情况或人物。这种用法在历史记载、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用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深度。
译文:到了中代,这种方法稍微改变了。有时模仿古人的行为和言论(比),有时叙述故事时大量采用古代的例子(古)。
赏析:
这一部分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历史记录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古代的学者倾向于直接引用历史事件或人物,而现代的史家则可能更多地借鉴前人的经验,以此来丰富自己的论述。
### 诗句解析与译文:当汉氏之临天下也,君实称帝,理异殷、周;子乃封王,名非鲁、卫。而作者犹谓帝家为王室,公辅为王臣。
- **注释**:这里提到汉朝的皇帝自称帝王,这与商朝的君王和周朝的天子不同。同样,被封为诸侯的人被称为王臣,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然而,史书的作者仍然沿用“王”作为诸侯的称呼,而不是直接使用“侯”。
### 译文:当汉朝建立时,皇帝自称为帝,这与商朝的君王和周朝的天子有所不同。被封为诸侯的人被称为王臣,这是一种创新。尽管如此,史书的作者仍然使用“王”这个称呼,而不是直接称他为“侯”。
### 赏析:
这段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色以及文化传承的影响。作者在这里指出虽然汉朝采用了不同于先前朝代的政治制度,但其称谓方式却依然保持了一定的传统和延续性。这也反映出即使是在变革中,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仍然得以保留和传播。
---
诗句解析与译文:盘石加建侯之言,带河申俾侯之誓。而史臣撰录,亦同彼文章,假托古词,翻易今语。润色之滥,萌于此矣。
- 注释:这里提到的“盘石”和“带河”指的是坚固和持久的象征。在古代文献中,“盘石”常用来形容坚定不移的态度或政策,而“带河”则意味着长久不变。此处将这两个概念与建立诸侯国联系起来,象征着国家政策的稳定和长远。同时,史官在撰写历史时也采用了类似的表述方式,但往往只是字面上的转换,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真正意义。这种现象被形容为“润色之滥”,即过度修饰和夸张。
译文:在古代文献中,”盘石”常被视为坚定不移的象征,”带河”则代表着永恒不变。史官在编写历史时,也会借用这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们往往只是字面上的变换,未能深入挖掘其真实含义。这种现象被称为“润色之滥”。
赏析:
这一段强调了一种历史书写中的矫揉造作现象,指出即便是严肃的历史著作也可能因为追求文辞华丽而不自觉地陷入过度装饰的陷阱。这反映了对历史真实性的重视与对历史文学性的平衡是一个长期困扰历史学家的难题。
”`
诗句解析与译文:洎乎近古,弥见其甚。至如诸子短书,杂家小说,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邦国初基,皆云草昧;帝王兆迹,必号龙飞。斯并理兼讽谕,言非指斥,异乎游、夏措词,南、董显书之义也。
- 注释:这里的“问鼎”和“长鲸”分别指代篡位和大举进犯的行为。在古代文献中,使用这样的词汇是为了表达强烈的不满和批评。例如,描述一个国家的根基不稳或一个帝王的踪迹时,往往会使用这些带有贬义的词汇来加强表达效果。这种做法与孔子的学生游酢和子夏、孟子的学生董仲舒等学者使用的措辞有所不同,后者更注重言辞的平和与委婉。
译文:到了近代,这种情形更为严重。例如《吕氏春秋》和各种杂书中,当谈到背叛者时,会用“问鼎”来比喻篡权;而对于强大的敌人,则用“长鲸”来比喻。在描述一个国家的根基不稳固或者帝王的征兆时,会使用“问鼎”这样的字眼来表达强烈的不满和批判。这种做法与孔子的学生游酢和子夏、孟子的学生董仲舒的做法截然不同,后者更注重言辞的平和与委婉。
赏析:
这一段揭示了从古代到近代,历史书写中语言表达的转变。从古代的含蓄批评到近代的直接指责,体现了社会观念的变化和历史书写方式的进步。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历史书写的语言风格,也反映了社会对权力和权威态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