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闻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薰莸不同器,枭鸾不比翼。若乃商臣、冒顿,南蛮、北狄,万里之殊也;伊尹、霍光,殷年汉日,千载之隔也。而世之称悖逆,则云商、冒;论忠顺则曰伊、霍者,何哉?盖厥迹相符,则虽隔越为偶,奚必差肩接武,方称连类者乎?

史氏自迁、固作传,始以品汇相从。然其中或以年世迫促,或以人物寡鲜,求其具体必同,不可多得。是以韩非、老子,共在一篇;董卓、袁绍,无闻二录。

岂非韩、老俱称述者,书有子名;袁、董并曰英雄,生当汉末。用此为断,粗得其伦。亦有厥类众夥,宜为流别,而不能定其同科,申其异品,用使兰艾相杂,朱紫不分,是谁之过欤?盖史官之责也。

案班书《古今人表》,仰包亿载,旁贯百家,分之以三科,定之以九等。其言甚高,其义甚惬。及至篇中所列,奚不类于其叙哉!若孔门达者,颜称殆庶,至于他子,难为等衰。今乃先伯牛而后曾参,进仲弓而退冉有,求诸折中,厥理无闻。又楚王过邓,三甥请杀之,邓侯不许,卒亡邓国。今定邓侯入下愚之上,夫宁人负我,为善获戾,持此致尤,将何劝善?如谓小不忍乱大谋,失于用权,故加其罪。是则三甥见几而作,决在未萌,自当高立标格,置诸云汉,何得止与邓侯邻伍,列在其中庸下流而已哉?又其叙晋文之臣佐也,舟之侨为上,阳处父次之,士会为下。其序燕丹之宾客也,高渐离居首,荆轲亚之,秦舞阳居末。斯并是非瞀乱,善恶纷拏,或珍瓴甋而贱璠玙,或策驽骀而舍骐骥。以兹为监,欲谁欺乎?

《内篇·品藻第二十三》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 解释:事物按照其类别或性质聚集在一起。
  • 典故参考:《庄子·逍遥游》中提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指鹏鸟凭借风力飞行到极远的南方。这里的“方”指的是方向或类型,“物以群分”则是说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聚集。
  • 赏析:此句表达了万物因其本质的不同而聚集在一起,强调了事物的分类和聚合性。

2. 薰莸不同器,枭鸾不比翼(薰莸不同器,枭鸾不比翼)

  • 解释:比喻人或事物因性质、能力各异而不能相互匹配或比较。
  • 典故参考:比喻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不能成为朋友或合作伙伴。
  • 赏析:此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反映了作者对人性多元性和个体差异的认识。

历史背景与作者思考

1. 社会背景与时代特征

  • 历史时期:此诗作撰写于汉末三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政治变革和文化碰撞的时期。
  • 政治环境: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 文化背景:儒学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学派的思想冲突。

2. 作者的思考与见解

  • 对人物性格的解读:通过对比如商臣和冒顿这样的统治者与伊尹和霍光这样的忠臣,反映了作者对于忠诚与背叛的深刻理解。
  • 对历史的反思:通过对殷朝和汉朝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交织的感慨。
  • 对社会现象的批评:通过“枭”和“鸾”这两种象征高贵但不合的鸟类,批评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和谐现象。

赏析与启示

1. 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

  • 语言表达:诗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 象征意义:使用的象征手法加深了诗歌的含义,使之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有更深的思想深度。
  • 情感传达: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历史、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感悟。

2. 现代启示与应用

  • 教育意义: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是教育上的重要资源。它教会我们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 个人成长: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批判,读者可以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在逆境中找到自我提升的机会。
  • 社会影响:在当今社会,这种对于人性和社会多样性的理解尤为重要。它提醒人们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同时,也要尊重和理解不同的个性和选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