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则历考前史,徵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案金行在历,史氏尤多。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鉴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如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次有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案于时河朔王公,箕裘未陨;邺城将相,薪构仍存。

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刚亦不吐,其斯人欤?

盖列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与夫王沈《魏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诌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这首诗的作者在《史通·内篇·直书第二十四》中,对历史文献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诗句:

  1. 然则历考前史,徵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 译文: 那么,考察前史,依据正直的言辞,虽然古人的言论有糟粕,真假混杂,但通过筛选,有时也能获得珍贵的知识。
  • 注释: “然则”表示然后的意思;“历考”指深入研究或审查;“前史”即历史上的史书;“徵”意为寻求;“直词”指正直的言辞或记载;“披沙拣金”比喻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东西;“有时获宝”意味着偶尔能发现珍宝。
  •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研究的深刻见解,即使面对古人言论的复杂性,通过严谨的分析和筛选,仍然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1. 案金行在历,史氏尤多。
  • 译文: 记录历史的是金代,史家特别多。
  • 注释: “案金行在历”中的“案”指的是研究或审查;“金行”即金朝时期,这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历”指历史;“史氏”即史学家。
  • 赏析: 这句话指出了作者所在的时代是金朝,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暗示了那个时代的史学家数量较多,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 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鉴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如雪。
  • 译文: 当宣帝、景帝开创基业之时,曹魏和西晋政权纷争之际,有的记录战场情景,见到诸葛亮(武侯)、司马懿(成济);有的记录军事行动,看到司马家族的覆灭。陈寿、王隐都沉默不语,不发表自己的看法;陆机、虞预则各自记录,但是没有留下有价值的内容。等到后来有人效仿这种记录方式,便用“死葛走达”(比喻失败逃亡)的说法,用“抽戈犯跸”(形容非常勇敢地攻击皇帝)的话语来描述事件。这些历史记载被后世广泛指责为错误,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却是如此。
  • 注释: “宣”指宣帝司马懿;“景”指景帝司马师;“曹”指曹魏政权;“马”指西晋政权;“列营渭曲”指的是在渭水边布阵的战役;“屈武侯”指的是诸葛亮;“发仗云台”指的是在洛阳设置兵阵;“陈寿”和“王隐”是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杜口而无言”意指闭口不言;“陆机”和“虞预”也是著名的史学家;“习鉴齿”指的是学习前辈史学家的记录方法;“死葛走达”和“抽戈犯跸”是当时流行的记载手法,可能带有夸张成分;“历代厚诬,一朝如雪”意指历史上的错误指控在当代得到了澄清。
  • 赏析: 这句话通过对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描述,展现了当时史学家的记录方式及其影响,也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同时,通过对比历史与现代的评价,表达了对史学家工作的认可和对历史真实性的重视。
  1. 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次有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
  • 译文: 考察这些人的著作事迹,大概是近古时代的遗留正直之作?其次是宋孝王的《风俗传》、王劭的《齐志》,他们记述当时的情况,也都是力求真实。
  • 注释: “斯人”指这些史学家;“书事”即著作中的故事或事实;“盖”表示推测;“遗直”意为遗留下来的正直之事;“宋孝王”是指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刘孝标;“《风俗传》”即《宋书·乐志》;“《齐志》”即《南齐书》;“审实”是指追求事实的真实性。
  • 赏析: 这句话是对之前提到的几位史学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作者认为这些史学家的作品具有历史价值,能够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和坚持。
  1. 案于时河朔王公,箕裘未陨;邺城将相,薪构仍存。
  • 译文: 然而在那个时候,黄河以北的诸侯王公家族,他们的后代还没有完全消失;邺城的将领和丞相,他们的根基仍然存在。
  • 注释: “于时”指那个时候;“河朔”是指黄河以北地区;“箕裘”指继承家业的人;“薪构”意为根基或基础;“王公”指诸侯王的后代;“将相”指地方高级军事长官的后代;“箕裘未陨”、“薪构仍存”分别表示这些家族的后代仍然存在,根基依然牢固。
  •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于某些历史人物及其后代的关注,同时也暗示了这些家族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1. 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刚亦不吐,其斯人欤?
  • 译文: 这两位学者写自己所忌讳的事情,丝毫没有畏惧之色;刚强也不吐露真相,他们难道就是这样的人吗?
  • 注释: “二子”指前文提到的两位史学家;“所讳”指他们避免提及或隐瞒的内容;“曾无惮色”意指毫不畏惧;“刚亦不吐”意为坚决不说;“其斯人欤”是疑问句,表示对他们是否真的是这样的人的质疑。
  • 赏析: 这句话是对前文提到的史学家的进一步评价和质疑,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处理敏感话题的态度和方式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史学家职业操守的期待和要求。
  1. 盖列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与夫王沈《魏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诌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以喻其高下也。
  • 译文: 那些追求名声的人会不顾个人安危,而那些看重气节的人则会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苟且偷生。就像南方的董狐和司马迁那样不畏强权地记录事实,韦彪、张敞这样的文人挥笔疾书,无所畏惧。他们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留下的美名和功绩至今被后人所赞颂。至于王沈的《魏书》、董统的《燕史》,他们为了个人的权势和地位不惜歪曲史料,这怎能与他们相比呢?
  • 注释: “列士”指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壮夫”指那些重视气节的人;“兰摧玉折”指遭受打击而失去原有的价值;“瓦砾长存”意指即使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但仍然存在;“仗气直书”指敢于直抒胸臆;“回邪”指邪恶不正之人;“谄媚”指阿谀奉承的行为;“贯三光”指穿透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光芒;“九泉”指地下;“喻其高下”意指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别和优劣。
  • 赏析: 这句话总结了作者对历史文献的评价和看法,强调了历史文献应追求真实、正直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指出了某些历史文献可能存在的局限和问题。通过对不同历史文献的比较和分析,表达了对历史研究的深度思考和批判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