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求诸偶中,亦可言焉。盖君父见害,臣子所耻,义当略说,不忍斥言。故《左传》叙桓公在齐遇害,而云“彭生乘公,公薨于车”。如干宝《晋纪》叙愍帝殁于平阳,而云:“晋人见者多哭,贼惧,帝崩。”以此而拟《左氏》,所谓貌异而心同也。

夫当时所记或未尽,则先举其始,后详其末,前后相会,隔越取同。若《左氏》成七年,郑获楚锺仪以献晋,至九年,晋归锺仪于楚以求平,其类是也。至裴子野《宋略》叙索虏临江,太子劭使力士排徐湛、江湛僵仆,于是始与劭有隙。

其后三年,有江湛为元凶所杀事。以此而拟《左氏》,亦所谓貌异而心同也。

凡列姓名,罕见其字。苟前后互举,则观者自知。如《左传》上言芈斟,则下曰叔牂,前称子产,则次见国侨,其类是也。至裴子野《宋略》亦然。何者?

《史通·内篇·模拟第二十八》逐句释义及翻译:

原文:
然求诸偶中,亦可言焉。盖君父见害,臣子所耻,义当略说,不忍斥言。故《左传》叙桓公在齐遇害,而云“彭生乘公,公薨于车”。如干宝《晋纪》叙愍帝殁于平阳,而云:“晋人见者多哭,贼惧,帝崩。”以此而拟《左氏》,所谓貌异而心同也。
夫当时所记或未尽,则先举其始,后详其末,前后相会,隔越取同。若《左氏》成七年,郑获楚锺仪以献晋,至九年,晋归锺仪于楚以求平,其类是也。至裴子野《宋略》叙索虏临江,太子劭使力士排徐湛、江湛僵仆,于是始与劭有隙。其后三年,有江湛为元凶所杀事。以此而拟《左氏》,亦所谓貌异而心同也。
凡列姓名,罕见其字。苟前后互举,则观者自知。如《左传》上言芈斟,则下曰叔牂,前称子产,则次见国侨,其类是也。至裴子野《宋略》亦然。何者?

译文:
然而在史书中寻找相似的故事时,也可以找到一些实例。这是因为对于君父的遭遇和臣子的耻辱感,应该稍微提及而不直截了当地指责。因此《左传》中叙述齐桓公在齐国被害的故事,就说“彭生乘公,公薨于车”,而干宝的《晋纪》中叙述晋愍帝在平阳遇害的事,就说“晋人见者多哭,贼惧,帝崩”。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模仿,就是表面上有所不同但内心相同的情况。

如果当时的记载不完整,那么就先提出开头再详细说明结尾。这样前后相互呼应,即使跨越时间也能找到相同点。例如,《左传》在第七年记录到郑国捕获楚国的钟仪献给晋国,到第九年晋国将钟仪归还给楚国以便求得和平解决。这种情况就是前面提到的类似情形。到了裴子野的《宋略》中叙述索虏(即北魏军队)逼近长江,太子劭派遣力士推倒徐湛、江湛等人,由此开始与劭产生矛盾。三年后,发生了江湛被元凶杀害的事件。《左传》中提到的芈斟,下面又说叔牂,前文中提到的子产后面出现了国侨,这种情况就是前面提到的类似情形。至于裴子野的《宋略》也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

注释:

  1. 《左传》:古代史书之一,由左丘明所作,记述春秋时期历史,对后世史书影响深远。
  2. 彭生:指齐襄公之子公子彭生。
  3. 《晋纪》:指干宝所著的《晋纪》,其中记载了晋愍帝(司马邺)在平阳被围困并最终身亡的历史事件。
  4. 裴子野:《宋略》的作者,唐代史学家,对《宋略》一书贡献良多。
  5. 元凶: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子劭即北魏孝武帝元修,因不满元修为皇帝而发动政变杀害元修。
  6. 江湛、徐湛、江湛:都是南朝时期北魏军队将领的名字,他们因为反对元修而被太子劭杀害。
  7. 晋人见者多哭:《晋纪》中描述晋愍帝被杀时,晋国百姓见状痛哭流涕的情景。

赏析:
这篇文章是《史通》中关于史书编写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讨论了史书写作中的一些问题。文章首先指出,史书中常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虽然表面看起来不同,但实际上内容和情感是一致的。接着,作者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来揭示历史事实的真相。这种写作技巧不仅反映了作者严谨的史学态度,也体现了他追求真实、公正的历史观。此外,这篇文章还强调了对于历史的尊重和对待历史事件的正确态度,提醒后人要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从中吸取教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