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桓玄,则下云敬道;后叙殷铁,则先著景仁。以此而拟《左氏》,又所谓貌异而心同也。

《左氏》与《论语》,有叙人酬对,苟非烦词积句,但是往复唯诺而已,则连续而说,去其“对曰”、“问曰”等字。如裴子野《宋略》云:李孝伯问张畅“卿何姓?”曰“姓张。”“张长史乎?”以此而拟《左氏》、《论语》,又所谓貌异而心同也。

善人君子,功业不书,见于应对,附彰其美。如《左传》称楚武王欲伐随,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至萧方等《三十国春秋》说朝廷闻慕容隽死,曰:“中原可图矣!”桓温曰:“慕容恪在,其忧方大!”以此而拟《左氏》,又所谓貌异而心同也。

夫将叙其事,必预张其本,弥缝混说,无取睠言。如《左传》称叔辄闻日蚀而哭,昭子曰:“子叔其将死乎?”秋八月,叔辄卒。至王劭《齐志》称张伯德梦山上挂丝,占者曰:“其为幽州刺史乎?”秋七月,拜为幽州刺史。以此而拟《左氏》,又所谓貌异而心同也。

    
### 诗句与译文    

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故列御寇之言理也,则凭李叟;扬子云之草《玄》也,全师孔公。
”`

注释

  • :古代汉语中的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说”。
  • 述者:写作的人或作者。
  • 相效:互相效仿。
  • 列御寇:古代哲学家列子的名字,这里指列子的哲学思想。
  • 李叟:这里可能指李耳(即老子),古代道家思想家。
  • 扬子云:扬雄,西汉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创作《太玄》一书。
  • 全师孔公:全师,指孔子。孔公,对孔子的尊称。

赏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和人物的行为,强调了历史书写中“模仿”与“创新”的重要性。列御寇以李叟为师,体现了古代学者相互学习的传统。而扬雄借鉴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展示了后世学者对前人成就的继承和发扬。这种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这样的描述,刘知几不仅展示了历史书写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知识传播和学术进步的重视。

结论

此诗通过对历史上著名学者行为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学者在学术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智慧与努力。这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尊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古代学术发展的视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