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史才之难,其难甚矣。《晋令》云:“国史之任,委之著作,每著作郎初至,必撰名臣传一人。”斯盖察其所由,苟非其才,则不可叨居史任。
历观古之作者,若蔡邕、刘峻、徐陵、刘炫之徒,各自谓长于著书,达于史体,然观侏儒一节,而他事可知。案伯喈于朔方上书,谓宜广班氏《天文志》。
夫《天文》之于《汉史》,实附赘之尤甚者也。必欲申以掎摭,但当锄而去之,安可仍其过失,而益其芜累?亦奚异观河倾之患,而不遏以隄防,方欲疏而导之,用速怀襄之害。述史如此,将非练达者欤?孝标持论谈理,诚为绝伦。而《自叙》一篇,过为烦碎;《山栖》一志,直是文章。谅难以偶迹迁、固,比肩陈、范者也。孝穆在齐,有志梁史,及还江左,书竟不成。嗟乎!以徐公文体,而施诸史传,亦犹灞上儿戏,异乎真将军,幸而量力不为,可谓自卜者审矣。光伯以洪儒硕学,而迍邅不遇。观其锐情自叙,欲以垂示将来,而言皆浅俗,理无要害。岂所谓“诵《诗》三百,虽多亦奚以为”者乎!
读《史通·内篇·核才第三十一》有感
细读《史通·内篇·核才第三十一》,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书香和笔墨飘香的时代。作者对于人才在史书编写中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让我深受启发。书中提到的“史才之难,其难甚矣”,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载,更是对后人的一种启示。
蔡邕、刘峻、徐陵、刘炫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让我深感敬佩。他们各自在史书编写上有所建树,但同时也暴露出他们的弱点。例如,蔡邕虽然精通音律、博通经史,但在他的辞赋中却显露出过分的艳丽和逞才炫博的倾向,这种个性也影响了他的历史书写;而刘峻虽然在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但其著作中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批判精神。这些历史人物的例子,使我对史才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后世史书的质量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细节——蔡邕在撰写《汉书》时,因不满班固的处理而被罢官。《汉书》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人物传记。如果一个人只是机械地记录历史事件,不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那么这样的史书就很难成为传世之作。同样,如果一个人的史才不足,即使他拥有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驾驭历史的脉络,导致史书质量低下。
书中对“侏儒一节”的叙述,使我意识到即使是微小的个体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只有尊重并发掘每一个个体的价值,才能真正写好历史。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史才的理解更加深刻了。真正的史才是既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史书,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