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案子之将史,本为二说。然如《吕氏》、《淮南》、《玄晏》、《抱朴》,凡此诸子,多以叙事为宗,举而论之,抑亦史之杂也,但以名目有异,不复编于此科。
盖语曰:“众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历观自古,作者著述多矣。虽复门千户万,波委云集。而言皆琐碎,事必丛残。固难以接光尘于《五传》,并辉烈于《三史》。古人以比玉屑满箧,良有旨哉!
然则刍荛之言,明王必择;葑菲之体,诗人不弃。故学者有博闻旧事,多识其物,若不窥别录,不讨异书,专治周、孔之章句,直守迁、固之纪传,亦何能自致于此乎?且夫子有云:“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知之次也。”苟如是,则书有非圣,言多不经,学者博闻,盖在择之而已。
诗句:
史通·内篇·杂述第三十四又案子之将史,本为二说。
注释:这里提到“案子”和“史”,可能是指历史资料的分类或记录方式,“二说”则意味着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或方法。
然如《吕氏》、《淮南》、《玄晏》、《抱朴》,凡此诸子,多以叙事为宗,举而论之,抑亦史之杂也。
注释:“吕氏春秋”、“淮南子”、“玄晏子”和“抱朴子”这四种典籍都以叙述历史为主,通过叙述来论述观点,这些书籍也可以被视为史书的一部分,尽管它们在分类上有其特殊性。
但以名目有异,不复编于此科。
注释:因为这些书籍名称的特殊性,它们不属于传统的历史记载范畴。
盖语曰:“众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注释:这句话引用了成语,意指众多星星虽然明亮,但比不上月亮的光辉。在这里比喻历史资料的多样性虽然丰富,但不一定都是高质量的。
历观自古,作者著述多矣。虽复门千户万,波委云集。
注释:从古至今,作者撰写的书籍数量非常多,可以比喻为门庭若市,书籍如同水流汇聚。
而言皆琐碎,事必丛残。固难以接光尘于《五传》,并辉烈于《三史》。
注释:作者认为,这些作品内容琐碎,事情繁杂,因此无法与《五经》相比,也无法与《史记》和《汉书》相提并论,因为后者在史学上具有更高的地位。
古人以比玉屑满箧,良有旨哉!
注释:古人把书比作装满玉屑的箱子,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
然则刍荛之言,明王必择;葑菲之体,诗人不弃。
注释:即使是来自普通人的意见,明智的君王也要选择采纳;即使来自普通百姓的书籍,诗人也不会抛弃。
故学者有博闻旧事,多识其物,若不窥别录,不讨异书,专治周、孔之章句,直守迁、固之纪传,亦何能自致于此乎?
注释:所以,作为学者,如果能够广泛地了解过去的知识,多识一些事物,如果不去研究其他的资料和书籍,只专注于学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章节和传记,那么他又能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且夫子有云:“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知之次也。”苟如是,则书有非圣,言多不经,学者博闻,盖在择之而已。
注释:孔子曾说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就接受它。”“知道是第二位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书中存在不是圣人的观点,言辞中有许多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学者如果能够广泛听取各方面的信息,并在选择中加以辨别,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不同历史著作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于史学研究的深刻见解。作者首先指出了史书的不同类型和流派,然后通过对比《吕氏春秋》等书籍与其他史书的地位和价值,强调了历史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接着,作者通过比喻和寓言的形式,批评了那些内容繁琐、事实不全的历史著作。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学术态度的建议,即学者应该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并在选择中保持批判性思维。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对历史著作进行了评价,还对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态度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