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设官分职,儜绩课能,欲使上无虚授,下无虚受,其难矣哉!昔汉文帝幸诸将营,而目周亚夫为真将军。嗟乎!必于史职求真,斯乃特为难遇者矣。
史之为务,厥途有三焉。何则?彰善贬恶,不避强御,若晋之董狐,齐之南史,此其上也。编次勒成,郁为不朽,若鲁之丘明,汉之子长,此其次也。高才博学,名重一时,若周之史佚,楚之倚相,此其下也。苟三者并阙,复何为者哉?
昔鲁叟之修《春秋》也,不藉三桓之势;汉臣之著《史记》也,无假七贵之权。而近古每有撰述,必以大臣居首。案《晋起居注》载康帝诏,盛称著述任重,理藉亲贤,遂以武陵王领秘书监。寻武陵才非河献,识异淮南,而辄以彼藩翰,董斯邦籍,求诸称职,无闻焉尔。既而齐撰礼书,和士开总知;唐修《本草》,徐世勣监统。夫使辟阳、长信指挥马、郑之前,周勃、张飞弹压桐、雷之右,斯亦怪矣。
在《史通·内篇·辨职第三十五》中,作者通过描述汉文帝对周亚夫的赏识,强调了历史书写中对于真实与功绩的追求。诗中指出,理想的历史编纂应当使上级无虚任之官,下级无虚受之责,这无疑增加了历史书写的难度。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解读:
设官分职: 描述了设置官职和职责的重要性,旨在确保每个职位都有相应的能力和责任相匹配。
儜绩课能:强调了绩效和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官员们能够真正地执行其职责。
上无虚授:指出上级不应随意任命官员,而应基于实际能力和表现。
下无虚受:意味着下属不应接受不匹配的职责,而应在能力范围内接受任务。
难矣哉: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目标实现难度的感叹。
昔汉文帝幸诸将营:通过汉文帝对诸将军营的观察,展示了领导者应如何识别真正的才能和真实的功绩。
而目周亚夫为真将军:具体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考察来确认官员的真实性能。
通过对《史通·内篇·辨职第三十五》的深入解读,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历史编纂中真实性的追求是多么重要。这种追求不仅有助于提升历史作品的质量,也是对后世的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在评价和选拔人才时需要注重其实际能力和贡献。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历史书写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