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近代趋竞之士,尤喜居于史职,至于措辞下笔者,十无一二焉,既而书成缮写,则署名同献;爵赏既行,则攘袂争受。遂使是非无准,真伪相杂,生则厚诬当时,死则致惑来代。而书之谱传,借为美谈;载之碑碣,增其壮观。昔魏帝有言:“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此其效欤。
【诗句】
而近代趋竞之士,尤喜居于史职,至于措辞下笔者,十无一二焉,既而书成缮写,则署名同献;爵赏既行,则攘袂争受。遂使是非无准,真伪相杂,生则厚诬当时,死则致惑来代。而书之谱传,借为美谈;载之碑碣,增其壮观。昔魏帝有言:“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此其效欤。
【译文】
近代那些喜好竞争的人,尤其喜欢占据史书的职位,至于撰写史书的人,几乎没有几个能够做到实事求是。等到史书完成并抄写之后,他们却会署上自己的名字一同献给君王;等到赏赐已经发出,他们就会卷起袖子争相接受。这导致是非没有准则,真假混杂,活着的时候大肆歪曲事实,死后则误导后世。而将这种史书记载在碑刻上,更是增添了他们的威风和荣耀。过去魏文帝曾经说过:“舜帝和大禹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这大概就是他这样做的结果吧。
【注释】
- 近代:这里指的是近现代,指代了作者所在的时代。
- 趋竞之士:追求名利的人。
- 居史职:担任史官的职务。
- 措辞下笔者:撰写史书的人。
- 书成缮写:史书写成并被抄写下来。
- 署名同献:将自己的名字与其他人一同献给君王。
- 爵(jué)赏:古代的一种官职品级,用来赏赐有功之人。
- 攘袂(rǎng mèi)争受:卷起袖子争相接受。
- 是非无准:是非标准不明确。
- 真伪相杂:真假混杂。
- 生则厚诬当时:活着的时候对当时的人进行严重歪曲。
- 死则致惑来代:死了以后反而让后世迷惑。
- 书之谱传:史书中记录下来。
- 载之碑碣:刻在碑石上。
- 昔魏帝: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孝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诗人。
- 舜、禹之事:舜帝和大禹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圣王治世故事。
- 吾知之矣:我知道了。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近现代一些趋利之人热衷于占据史书的职位,编写史书时往往只重视个人的利益得失,而不顾事实真相。他们在书写史书时,会将自己的名字与其他人一同献给君王;而在得到赏赐后,又会卷起袖子争相接受。这样的做法使得历史的是非标准变得模糊,真假难辨。活着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对当朝的人进行严重的歪曲,而死后则会让后世受到迷惑。史书中的记录往往是以美化的方式呈现,而被刻在碑石上则更加增添了其威风和荣耀。这些趋利之人的行为与魏文帝所说的“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似乎有着相似之处。这首诗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真实性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