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长二也。《论语》子曰:“左丘明耻之,某亦耻之。”夫以同圣之才,而膺授《经》之托,加以达者七十,弟子三千,远自四方,同在一国,于是上询夫子,下访其徒,凡所所摭,实广闻见。其长三也。

如穀梁、公羊者,生于异国,长自后来,语地则与鲁产相违,论时则与宣尼不接。安得以传闻之说,与亲见者争先者乎?譬犹近世,汉之太史,晋之著作,撰成国典,时号正书。既而《先贤》、《耆旧》、《语林》、《世说》,竞造异端,强书它事。夫以传自委巷,而将班、马抗衡;访诸古老,而与干、孙并列。

斯则难矣。彼二《传》之方《左氏》,亦奚异于此哉?其短一也。《左氏》述臧哀伯谏桓纳鼎,周内史美其谠言;王子朝告于诸侯,闵马父嘉其辨说。凡如此类,其数实多。斯盖当时发言,形于翰墨;立名不朽,播于他邦。而丘明仍其本语,就加编次。亦犹近代《史记》载乐毅、李斯之文语,《汉书》录晁错、贾生之笔。

以下是对《史通·外篇·申左第五》的逐句释义:

  1. 长二也
  • 原文:“其长二也。”
  • 注释:《论语》中提到,孔子曾评价左丘明的“耻”和自己的“耻”,表明了左丘明与自己同样具有卓越的才华。
  • 译文:孔子说:“左丘明感到羞耻,我也感到羞耻。”
  1. 其长三也
  • 原文:“如穀梁、公羊者,生于异国,长自后来,语地则与鲁产相违,论时则与宣尼不接。”
  • 注释:“穀梁”指《穀梁传》,“公羊”指《公羊传》,两者都是古代的史书,但作者认为它们来自外国且成书较晚。
  • 译文:像《穀梁传》和《公羊传》这样,虽然起源于外国,但撰写时间较长,地域背景与鲁国有所不同,与孔子的学说也难以对接。
  1. 其短一也
  • 原文:“彼二《传》之方《左氏》,亦奚异于此哉?”
  • 注释:这里指的是《左传》与《穀梁传》和《公羊传》在风格和方法上的差异。
  • 译文:这两部史书在风格和方法上与《左传》并无太大差异。
  1. 其短一也
  • 原文:“其短一也。”
  • 注释:此处提到的“短一也”是指《左传》的优点。
  • 译文:尽管有上述缺点,但《左传》仍然有其优点。
  1. 斯则难矣
  • 原文:“夫以传自委巷,而将班、马抗衡;访诸古老,而与干、孙并列。”
  • 注释:这里的“班”和“马”指的是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干”和“孙”指的是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干宝和孙盛。
  • 译文:这些著作虽然出自不同世代的史学家之手,但都试图与司马迁和班固的著作抗衡,并被后人与干宝和孙盛的作品并列。
  1. 斯则难矣
  • 原文:“彼二《传》之方《左氏》,亦奚异于此哉?”
  • 注释:这是对前一句的解释。
  • 译文: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比《左传》本身大。
  1. 其短一也
  • 原文:“其短一也。”
  • 注释:此处的“短一也”可能指的是《左传》的某些不足之处。
  • 译文:尽管有这些缺点,但《左传》仍然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
  1. 斯则难矣
  • 原文:“安得以传闻之说,与亲见者争先者乎?”
  • 注释:这句话强调了传闻资料与亲身经历之间的差异。
  • 译文:我们怎么能用只听到的故事来与亲身体验过的人竞争呢?
  1. 譬犹近世
  • 原文:“譬犹近世,汉之太史,晋之著作。”
  • 注释:这里用“譬犹”作比喻,说明类似的情况在过去也发生过。
  • 译文:就像近代一样,汉代的太史和晋朝的著作家也曾面临类似的困境。
  1. 撰成国典
  • 原文:“既而《先贤》、《耆旧》、《语林》、《世说》,竞造异端,强书他事。”
  • 注释:这里的“先贤”、“耆旧”、“语林”、“世说”分别指的是古代的一些著名人物或作品。
  • 译文:这些书籍纷纷创造了不同的派别,强行记录其他事情。
  1. 斯则难矣
  • 原文:“夫以传自委巷,而将班、马抗衡;访诸古老,与干、孙并列。”
  • 注释:这句话再次强调了这些书籍与《左传》的不同之处。
  • 译文:这些书籍虽然来源于民间,但与班固和司马迁的权威地位相抗衡;同时,它们也被与干宝和孙盛等古代学者的作品并列。

《史通·外篇·申左第五》通过分析《左传》、《穀梁传》、《公羊传》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揭示了史书编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史书的比较和分析,刘知几不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也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