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战国以下词人属文,皆伪立客主,假相酬答。至于屈原《离骚》辞,称遇渔父于江渚;宋玉《高唐赋》,云梦神女于阳台。夫言并文章,句结音韵。以兹叙事,足验凭虚。而司马迁、习凿齿之徒,皆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必如是,则马卿游梁,枚乘谮其好色;曹植至洛,宓妃睹于岩畔。撰汉、魏史者,亦宜编为实录矣。
嵇康撰《高士传》,取《庄子》、《楚辞》二渔父事,合成一篇。夫以园吏之寓言,骚人之假说,而定为实录,斯已谬矣。况此二渔父者,较年则前后别时,论地则南北殊壤,而辄并之为一,岂非惑哉?苟如是,则苏代所言双擒蚌鹬,伍胥所遇渡水芦中,斯并渔父善事,亦可同归一录,何止揄袂缁帷之林,濯缨沧浪之水,若斯而已也。
根据上述诗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翻译:
从战国开始,词人在写作时都会设立一个“客人”角色,以此来模拟对话,这种模式被称为“客主”。例如屈原的《离骚》中的渔父,宋玉的《高唐赋》里梦神女的阳台。这些作品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者情感的。然而,司马迁、习凿齿等人却将这种“客主”的模式作为真实的历史事件记载下来,这无疑会误导后学者。因此,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
嵇康的《高士传》中也收录了庄子和楚辞中的两则关于渔父的故事,并将它们合成为一篇。然而,这两个渔父的人物背景、地理环境和故事内容都有很大的差异,但嵇康却将这些故事并置在一起,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这样的处理方式被广泛采用,那么苏代提到的双擒蚌鹬和伍胥遇到的渡水芦中的故事也应该被归入同一类记录中,这无疑是对历史的极大误解。
赏析:
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一种对于历史记录真实性的质疑和批评。作者认为,一些历史记录虽然在形式上采用了“客主”的对话方式,但实际上却可能并不反映真实的历史情况。比如司马迁、习凿齿等人将这种虚构的对话当作真实的事件记录下来,这可能会误导后人对历史的理解和研究。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嵇康在《高士传》中将不同背景和内容的渔父故事合并的做法,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这种对历史记录真实性的质疑和批判,反映了作者深刻的历史观念和严谨的历史态度。
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与历史记录之间关系的思考。文学艺术虽然可以虚构和夸张,但也应该尊重历史的真实性。过度的艺术加工和虚构可能会破坏历史的真实面貌,因此在创作时需要把握好度。
这句话通过对历史记录真实性的质疑和批评,以及对文学艺术与历史记录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意识和严谨的历史态度。这对于后世的研究和理解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