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邹好长缨,齐珍紫服,斯皆一时所尚,非百王不易之道也。至如汉代《公羊》,擅名《三传》,晋年《庄子》,高视《六经》。今并挂壁不行,缀旒无绝。

岂与夫《春秋左氏》、《古文尚书》,虽暂废于一朝,终独高于千载。校其优劣,可同年而语哉?

夫书名竹帛,物情所竞,虽圣人无私,而君子亦党。盖《易》之作也,本非记事之流,而孔子《系辞》,辄盛述颜子,称其“殆庶”。虽言则无愧,事非虚美,亦由视予犹父,门人日亲,故非所要言,而曲垂编录者矣。既而扬雄寂寞,师心典诰,至于童乌稚子,蜀汉诸贤,《太玄》、《法言》,恣加褒赏,虽内举不避,而情有所偏者焉。夫以宣尼叡哲,子云参圣,在于著述,不能忘私,则自中庸以降,抑可知矣。如谢承《汉书》,偏党吴、越,魏收《代史》,盛夸胡塞,复焉足怪哉?

《史通·外篇·杂说下》之解析

在《史通·外篇·杂说下第九》的篇章中,刘知几借对古代服饰和绘画的评论,展开了他对历史文献编纂的深刻思考。文章首先指出,无论是邹国崇尚长缨、齐国珍视紫色服装,还是汉代推崇《公羊传》、晋代尊崇《庄子》,这些现象都是当时社会的风尚所驱动,而非超越时代的经典价值。随后,作者通过比较《春秋左氏传》、《古文尚书》与《春秋三传》和《庄子》的地位差异,强调了经典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刘知几进一步指出,尽管《春秋左氏传》等作品曾一度被视为废书,但它们终将被后人重新发现并评价其价值。他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评价,展示了即使是圣人也会有所偏好,而君子亦可能表现出类似的倾向。此外,刘知几还批评了扬雄和魏收等人的著述方式,认为他们虽然出于公心,却也不免带有主观色彩。

文章最后,作者以班固赞公孙弘传为例,揭示了即使是正面的评论也可能因时代变迁而被遗忘或忽略。刘知几借此表达了他对历史记载真实性和公正性的关注。在《史通·外篇·杂说下第九》中,刘知几用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史书的重要视角。他倡导历史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反对任何形式的偏颇和个人偏见。

刘知几在这篇文章中的论述不仅反映了他对历史编纂学的深刻见解,也体现了他对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态度。他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风尚之间的关系,引导我们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实记录,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启示。

在现代,我们依然可以借鉴刘知几的思想来审视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教诲提醒我们,作为史学研究者,应当追求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个人情感和价值判断对历史解读的干扰。同时,他对于经典作品的重新发现和评价的强调,也提示我们在学术传承中要勇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断探索和创新。

刘知几的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古代史学的一种诠释,也是对现代学者的一种激励。它鼓励我们以更加开放和批判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