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魏史称朱异有口才,挚虞有笔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辞本异。而近世作者,撰彼口语,同诸笔文。斯皆以元瑜、孔璋之才,而处丘明、子长之任。文之与史,何相乱之甚乎?
夫载笑立言,名流今古。如马迁《史记》,能成一家;扬雄《太玄》,可传千载。此则其事尤大,记之于传可也。至于近代则不然。其有雕虫末伎,短才小说,或为集不过数卷,或著书才至一篇,莫不一一列名,编诸传末。事同《七略》,巨细必书,斯亦烦之甚者。
子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人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至于今称之。”若汉代青翟、刘舍,位登丞相,而班史无录;姜诗、赵壹,身止计吏,而谢《书》有传。即其例也。今之修史者则不然。其有才德阙如,而位宦通显,史臣载笔,必为立传。其所记也,止具其生前历官,殁后赠谥,若斯而已矣。虽其间伸以状迹,粗陈一二,幺麽恒事,曾何足观。始自伯起《魏书》,迄乎皇家《五史》,通多此体。流荡忘归,《史》、《汉》之风,忽焉不嗣者矣。
诗句:昔魏史称朱异有口才,挚虞有笔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辞本异。
译文:从前的史书评价朱异擅长言辞,挚虞擅长写作,所以我们知道在古代文献中,“喉舌”和“笔墨”是不同的概念。然而,近现代的作者却将口语和书面语混合在一起,这就像是用元瑜、孔璋的才华去处理像司马迁、班固这样的历史作品,这是多么荒谬啊!
关键词解释:
- 咽喉(喉)
- 舌头(舌)
- 言语(言)
- 笔(笔)
- 文字(文)
- 历史(史)
- 元瑜(元瑜)
- 孔璋(孔璋)
- 司马迁(司马迁)
- 班固(班固)
- 口才(口才)
- 笔才(笔才)
- 丘明(丘明)
- 子长(子长)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人与现代作者在撰写历史文献时的差异,强调了不同时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上的不同特点。古人善于言辞,注重口头表达和文笔技巧;而现代社会则更侧重于书面语言和书面表达。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也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的记载和解读方式。诗中提到的“元瑜”、“孔璋”等名字,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文人,他们的才华被用在了不同的历史领域,如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这些作品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著,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近现代的作者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只是机械地模仿古人,将口语与笔文混为一谈,这种做法无疑是错误的。诗人通过批评这种现象,呼吁人们回归到更为传统的写作方式,即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文字的精炼。这种批判性的态度对于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