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曰:夫公家之事,知无不为,见无礼于君,如鹰鹯之逐鸟雀。案子房之少也,倾家结客,为韩报仇。此则忠义素彰,名节甚著。其事汉也,何为属群小聚谋,将犯其君,遂默然杜口,俟问方对?倘若高祖不问,竟欲无言者邪?且将而必诛,罪在不测。如诸将屯聚,图为祸乱,密言台上,犹惧觉知;群议沙中,何无避忌?为国之道,必不如斯。然则张良虑反侧不安,雍齿以嫌疑受爵,盖当时实有其事也。如复道之望、坐而语,是说者敷演,妄溢其端耳。
又《东观汉记》曰:赤眉降后,积甲与熊耳山齐云云。
难曰:案盆子既亡,弃甲诚众。必与山比峻,则未之有也。昔《武成》云:“前徒倒戈”,“血流漂杵”。孔安国曰:盖言之甚也。“如积甲与熊耳山齐”者,抑亦“血流漂杵”之徒欤?
《史通·外篇·暗惑第十二》中的诗句及译文如下:
诗句翻译: 夫人识有不烛,神有不明,则真伪莫分,邪正靡别。 昔人有以发绕炙误其国君者,有置毒于胙诬其太子者。
注释和赏析:
- “夫人识有不烛”:此句表达了知识上的局限性,说明即使有再高明的学识,也可能因为认识上的缺陷而产生误导。
- “神有不明”:此处指人的精神状态或判断力存在不足,导致在重大事务上的判断失误,无法明察秋毫。
- “则真伪莫分”:意味着由于认识不清,真与伪、对与错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 “邪正靡别”:此词表示正义和邪恶难以区分,反映出混乱的局面或者道德判断上的混淆。
- “昔人有以发绕炙误其国君者”:古代曾有因食物中投毒而致国家误判的事件,强调了错误的情报或信息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 “有置毒于胙诬其太子者”:又提到了因食物中毒而被用作陷害他人的案例,展示了利用不洁食品进行政治阴谋的严重性。
- “夫识”:这里指代的是人的智力或认识能力,指出人的见识有限,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错误判断。
- “神”:通常解释为精神或心灵状态,此处强调心理状态对认知的影响,指出人在情绪波动或精神状态不佳时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 相关分析:
- 历史事件:从诗句中提到的“以发绕炙误其国君者”、“置毒于胙诬其太子者”,可见历史上曾发生过因小失大的错误决策,这些事件往往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 文化影响:《暗惑第十二》通过这样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于智慧、知识和道德判断的重视程度,以及在这些领域内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和风险。
- 现实意义:今天的人们在处理复杂信息时,也应警觉于类似的情况,避免因信息不全或判断失误而作出错误的决策。同时,对于历史事件的反思也是现代社会持续进步的动力之一。
刘知几在其作品中不仅提供了历史的记载,也深入探讨了人性、政治和道德等多个层面的问题。通过对《史通·外篇·暗惑第十二》中的诗句及其解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及其时代背景,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