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魏世诸小书,皆云文鸯侍讲,殿瓦皆飞云云。

难曰:案《汉书》云:项王叱咤,慑伏千人。然则呼声之极大者,不过使人披靡而已。寻文鸯武勇,远惭项籍,况侍君侧,固当屏气徐言,安能檐瓦皆飞,有逾武安鸣鼓!且瓦既飘陨,则人心震惊而魏帝与其群臣焉得岿然无害也?

又《晋阳秋》曰:胡质为荆州刺史,子威自京都省之,见父十余日,告归。质踢绢一匹,为路粮。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

难曰:古今谓方牧二千石者,以其禄有二千石故也。名以定体,贵实甚焉。设使廉如伯夷,介若黔敖,苟居此职,终不患于贫绥者。如胡威之别其父也,一缣之财,犹且发问,则千石俸,其费安施?料以牙筹,推之食箸,察其厚薄,知不然矣。或曰观诸史所载,兹流非一。必以多为证,则足可无疑。然人自有身安弊缊,口甘粗粝,而多藏镪帛,无所散用者。故公孙弘位至三公,而卧布被,食脱粟饭。汲黯所谓齐人多诈者是也。安知胡威之徒其俭亦皆如此,而史臣不详厥理,直谓清白当然,谬矣哉!

《暗惑第十二》是刘知几在《史通·外篇》中的作品。刘知几,唐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其作品《史通》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源。本文将逐句解读这首诗,并提供必要的注释与分析。

诗的原文如下:

又魏世诸小书,皆云文鸯侍讲,殿瓦皆飞云云。    
难曰:案《汉书》云:项王叱咤,慑伏千人。然则呼声之极大者,不过使人披靡而已。寻文鸯武勇,远惭项籍,况侍君侧,固当屏气徐言,安能檐瓦皆飞,有逾武安鸣鼓!且瓦既飘陨,则人心震惊而魏帝与其群臣焉得岿然无害也?    
又《晋阳秋》曰:胡质为荆州刺史,子威自京都省之,见父十余日,告归。质踢绢一匹,为路粮。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    
难曰:古今谓方牧二千石者,以其禄有二千石故也。名以定体,贵实甚焉。设使廉如伯夷,介若黔敖,苟居此职,终不患于贫绥者。如胡威之别其父也,一缣之财,犹且发问,则千石俸,其费安施?料以牙筹,推之食箸,察其厚薄,知不然矣。或曰观诸史所载,兹流非一。必以多为证,则足可无疑。然人自有身安弊缊,口甘粗粝,而多藏镪帛,无所散用者。故公孙弘位至三公,而卧布被,食脱粟饭。汲黯所谓齐人多诈者是也。安知胡威之徒其俭亦皆如此,而史臣不详厥理,直谓清白当然,谬矣哉!    

逐句解释:

  1. 魏世诸小书,皆云文鸯侍讲,殿瓦皆飞云云。
  • 这句诗可能出自《晋书》或《魏志》,讲述的是文鸯(即文士)在魏世侍奉皇帝讲解经书时发生的故事。这里的“瓦”代指宫殿建筑,”飞”形容声音之大,使得瓦片纷纷坠落。
  1. 难曰:案《汉书》云:项王叱咤,慑伏千人。
  • 这句话引用了《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说明项羽的威猛足以令千军万马都畏惧。”慑伏”指的是震慑并屈服。
  1. 然则呼声之极高者,不过使人披靡而已。
  • 进一步强调声音巨大到足以使人无法抵抗的程度。
  1. 寻文鸯武勇,远惭项籍,况侍君侧,固当屏气徐言,安能檐瓦皆飞,有逾武安鸣鼓!
  • 这里讨论文鸯的武功虽然强于项羽,但考虑到侍奉帝王的责任和身份,他应该表现得更加谨慎和低调,而不是发出惊天动地的声音来引起恐慌。
  1. 且瓦既飘陨,则人心震惊而魏帝与其群臣焉得岿然无害也?
  • 暗示如果因为瓦片掉落引发恐慌,那么皇帝及其大臣们的安全也会受到影响。
  1. 又《晋阳秋》曰:胡质为荆州刺史,子威自京都省之,见父十余日,告归。质踢绢一匹,为路粮。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
  • 这是描述胡质(字叔度)作为荆州刺史期间的一个生活细节,儿子胡威(字子威)去探望父亲,父亲让他带了一些布料作为路上的食物。
  1. 难曰:古今谓方牧二千石者,以其禄有二千石故也。名以定体,贵实甚焉。
  • 这句是对古代官制的一种评论。两千石是指官秩相当于两千石的官员,意味着他们的俸禄相当可观。
  1. 设使廉如伯夷,介若黔敖,苟居此职,终不患于贫绥者。
  • 这句话是在假设如果像伯夷和黔敖那样廉洁的人担任这样的官职,他们就不会担心经济问题。
  1. 如胡威之别其父也,一缣之财,犹且发问,则千石俸,其费安施?
  • 这反映了胡质的儿子胡威对父亲的尊敬之情以及他对财务的关注。
  1. 料以牙筹,推之食箸,察其厚薄,知不然矣。
  • 通过简单的计算和观察来验证事情的真实性。
  1. 或曰观诸史所载,兹流非一。
  • 有人提出不同的史书中可能有多个类似的例子。
  1. 必以多为证,则足可无疑。
  • 如果有大量的证据支持,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地方。
  1. 然人自有身安弊缊,口甘粗粝,而多藏镪帛,无所散用者。故公孙弘位至三公,而卧布被,食脱粟饭。汲黯所谓齐人多诈者亦也。
  • 这句话揭示了有些人尽管拥有丰富的财富,但选择简朴的生活方式。
  1. 安知胡威之徒其俭亦皆如此,而史臣不详厥理,直谓清白当然,谬矣哉!
  • 最后指出史书对于人物的描述可能存在偏差,不应仅仅因为某人看起来清廉就断定他们是清白无瑕的。

总结与赏析:

通过对《暗惑第十二》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刘知几不仅在史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同时也在文学表达上展现了极高的水平。诗中蕴含的哲理和历史典故让读者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无论是对于个人品行的评价、历史事件的叙述还是对权力与道德关系的探讨,这首诗都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