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魏志注》:《语林》曰:匈奴遣使人来朝,太祖领崔琰在座,而已握刀侍立。既而,使人问匈奴使者曰:“曹公何如?”对曰:“曹公美则美矣,而侍立者非人臣之相。”太祖乃追杀使者云云。
难曰:昔孟阳卧床,诈称齐后;纪信乘纛,矫号汉王。或主遘屯蒙,或朝罹兵革。故权以取济,事非获己。如崔琰本无此急,何得以臣代君者哉?且凡称人君,皆慎其举措,况魏武经纶霸业,南面受朝,而使臣居君座,君处臣位,将何以使万国具瞻,百寮佥瞩也!又汉代之于匈奴,其为绥抚勤矣。虽复略以金帛,结以亲姻,犹恐虺毒不悛,狼心易扰。如辄杀其使者,不显罪名,复何以怀四夷于外蕃,建五利于中国?且曹公必以所为过失,惧招物议,故诛彼行人,将以杜滋谤口,而言同纶綍,声遍寰区,欲盖而彰,止益其辱。虽愚暗之主,犹所不为,况英略之君,岂其若是?夫刍荛鄙说,闾巷谰言,凡如此书,通无击难。而裴引《语林》斯事,编入《魏史注》中,持彼虚词,乱兹实录。盖曹公多诈,好立诡谋,流俗相欺,遂为此说。故特申掎抚,辩其疑误者焉。
诗句:
又《魏志注》:《语林》曰:匈奴遣使人来朝,太祖领崔琰在座,而已握刀侍立。
注释:
- 这句话引用了《三国志》中关于曹操与匈奴使者的对话内容。
- 原文中提到了“史通·外篇·暗惑第十二”,这可能是指《史通》这部书的某个篇章或者作者对这段历史的解读。
- “又”表示这是一种补充或进一步的解释。
译文:
《三国志·魏志注》中记载,有次匈奴派使者前来朝见曹操时,曹操正和崔琰一起坐在座位上,而崔琰则手握利剑站在一旁。随后,匈奴使者询问曹操:“曹公怎么样?”崔琰回答说:“曹公虽然看起来很好,但和他站在一起的人并不是一个臣子应有的模样。”曹操于是下令追杀匈奴使者。
赏析:
此段文字描述了历史上的一段轶事,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曹操的性格特点和当时的外交场景。崔琰的回答揭示了曹操的野心和权力欲,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紧张关系。曹操的行为在当时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崔琰的话也暗示了他对这种行为的不满。这段历史被《三国志》收录,并被视为对曹魏政权的一种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