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驳难具列如右。盖精《五经》者,讨群儒之别义。练《三史》者,征诸子之异闻。加以探赜索隐,然后辨其纰缪。如向之诸史所载则不然,何者?其叙事也,惟记一途,直论一理,而矛盾自显,表理相乖。非复牴牾,直成狂惑者尔!寻兹失所起,良由作者情多忽略,识惟愚滞。或采彼流言,不加铨择;或传诸缪说,即从编次。用使真伪混淆,是非参错。盖语曰:君子可欺不可罔。至如邪说害正,虚词损实,小人以为信尔,君子知其不然。又语曰:尽信书不如无书。盖为此也。夫书彼竹帛,事非容易,凡为国史,可不慎诸!
这首诗的标题是《史通·外篇·暗惑第十二》,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作品。全诗共八句,下面是逐句解释和赏析:
- “凡所驳难具列如右”:这是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概述,表明作者将列举各种反驳和质疑的观点。
- 注释: 这里提到的“驳难”,是指对不同观点或理论的反对和辩解。而“具列如右”表示将这些反驳和质疑一一列举出来。
- 赏析: 这一句体现了作者对于批判精神的重视,认为应该对各种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和辩驳。
- “盖精《五经》者,讨群儒之别义”:强调了精通《五经》的人对于儒家学说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 注释: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讨群儒之别义”表示这些人在解读这些经典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见解。
-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儒家经典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学者们对这些经典的不同解读。
- “练《三史》者,征诸子之异闻”:指出那些研究《史记》、《汉书》和《三国志》的人,会收集到其他学派的不同见解或传说。
- 注释: “三史”指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历史著作。《史记》、《汉书》和《三国志》合称“三史”。而“诸子”则泛指各个学派。
- 赏析: 这句话展示了历史学的丰富性和多维性,不同史书中记录的信息可能有所不同,反映了古代学者对于历史的多元化解读。
- “加以探赜索隐,然后辨其纰缪”:强调了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知识来辨别真伪的重要性。
- 注释: “赜”指深奥的事物,“索隐”是指寻找隐藏的意思。“纰缪”意为错误或瑕疵。
- 赏析: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即通过深入探究和挖掘知识的深层含义,才能发现其中的瑕疵和错误。
- “如向之诸史所载则不然,何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前面提到的各种史书所记载的内容是否都符合事实。
- 注释: “向之诸史”指的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史书。这里的“何者?”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表达了对史书内容真实性的质疑。
- 赏析: 这句话揭示了作者对史书真实性的怀疑态度,他希望通过进一步的考证来验证历史的真相。
- “寻兹失所起,良由作者情多忽略,识惟愚滞。”:解释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作者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疏忽大意,缺乏深刻的认识。
- 注释: “寻兹失所起”指的是这些问题的出现。“情多忽略,识惟愚滞”则是对于这些问题原因的解释,即由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疏忽和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的。
-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强调了在撰写史书时需要注重事实的准确和认识的深刻。
- “或采彼流言,不加铨择;或传诸缪说,即从编次。”:批评了一些历史学家在编写史书时的做法。他们可能会采纳一些没有经过核实的言论,或者简单地将一些不准确的说法纳入书籍中。
- 注释: 这里的“铨择”指的是对信息的筛选和判断。“缪说”指的是错误的说法或理论。
- 赏析: 这句话揭示了一些历史学家可能存在的偏见和轻信,这对于历史学的研究和传承是非常不利的。
- “用使真伪混淆,是非参错。”:指出这种做法会导致历史的真伪混杂,正确与错误相互混淆。
- 注释: “真伪混淆”意味着历史事实的真实性被误解或歪曲。“是非参错”则是对这种混淆的一种描述,即正确与错误交织在一起,无法区分。
-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担忧,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改进,历史学将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 “盖语曰:君子可欺不可罔。”:引用了一句古语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即君子(正直的人)可以接受欺骗,但不能被欺骗。
- 注释: “罔”在这里指的是欺骗,即故意制造虚假的情况以欺骗他人。
- 赏析: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诚信的坚持,他认为即使是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也应该保持诚信和公正。
- “至如邪说害正,虚词损实,小人以为信尔,君子知其不然。”:继续阐述了作者对于历史研究中诚信问题的看法,指出错误的理论和言论不仅伤害了正确的事物,而且还误导了普通人。
- 注释: “邪说害正”指的是错误的言论对正确的事物的损害。“虚词损实”则是对“邪说害正”的进一步解释,即虚假的言论也会影响真实情况。“小人以为信尔”指的是普通人容易被这些言论所迷惑。
- 赏析: 这句话揭示了作者对于历史研究中诚信问题的担忧,他希望人们能够明辨是非,不被虚假的言论所误导。
这首诗通过对各种史书的分析和批评,强调了历史研究需要严谨、真实的态度,以及对待历史事实的诚实和公正的重要性。作者呼吁人们应该警惕各种误导性的言论和不实的历史记载,以确保历史的准确和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