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自策名仕伍,待罪朝列,三为史臣,再入东观,竟不能勒成国典,贻彼后来者,何哉?

静言思之,其不可有五故也。何者?古之国史,皆出自一家,如鲁、汉之丘明、子长,晋、齐之董狐、南史,咸能立言不朽,藏诸名山。未闻藉以众功,方云绝笔。唯后汉东观,大集群儒,著述无主,条章靡立。由是伯度讥其不实,公理以为可焚,张、蔡二子纠之于当代,傅、范两家嗤之于后叶。今者史司取士,有倍东京。人自以为荀、袁,家自称为政、骏。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其不可一也。

前汉郡国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后汉公卿所撰,始集公府,乃上兰台。

由是史官所修,载事为博。爰自近古,此道不行。史官编录,唯自询采,而左、右二史阙注起居,衣冠百家,罕通行状。求风俗于州郡,视听不该;讨沿革于台阁,簿籍难见。虽使尼父再出,犹且成于管窥;况仆限以中才,安能遂其博物!

诗句

然自策名仕伍,待罪朝列,三为史臣,再入东观,竟不能勒成国典,贻彼后来者,何哉?

释义与译文

然而自诩能够跻身仕途的士人,处于朝廷的行列中,三次担任史官,二次进入东观,最终未能编纂出国家大典,留给后世的人。为什么呢?

静言思之,其不可有五故也。何者?

注释与分析

静静地反思一下,有五个原因使得它不可能成功:

  1. 古之国史,皆出自一家;例如鲁、汉时期的《春秋》由孔子编纂而成,晋、齐的《国语》由左丘明撰写等。这些史书都是由一位或少数几位作者独立完成的,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不朽性。
  2. 未闻藉以众功,方云绝笔;历史上没有听说有多个作者合力完成的杰作,反而被认为应当在完成之时就停止写作。
  3. 唯后汉东观:后汉时期的东观书院聚集了大量学者,但史书的撰写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导,导致著述无主,条章靡立。
  4. 伯度讥其不实,公理以为可焚:当时的人(伯度)批评其缺乏真实性,而公正的看法则认为这些记录应当销毁。张衡、蔡邕两位史学家对此进行了纠正,但在当代却遭到了傅毅和范晔的嘲笑。
  5. 今者史司取士,有倍东京:现在史官选拔人才的标准远高于东汉时期,人们自诩为荀悦、袁宏,家中自豪地称自己为董仲舒、司马相如。每遇到一件事件或一句话,大家都是搁置笔不写,因为觉得无法完成这项任务。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史书的编纂方式,揭示了历史书写中的缺陷和问题。首先强调了古代史书多由一位或少数几位作者独立完成的特点,以及这些作品因其独特性和真实性而得以传承。接着指出了后汉时期史书编写的混乱状态,包括缺少明确的编写规定和标准,以及学者之间对于史书真实性的不同看法导致的争议。最后,诗人通过对比现代史官选拔标准的变化,反映了现代历史书写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和现代历史书写方式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历史书写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