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不可二也。
昔董狐之书法也,以示于朝;南史之书弑也,执简以往。而近代史局,皆通籍禁门,深居九重,欲人不见。寻其义者,盖由杜彼颜面,访诸请谒故也。然今馆中作者,多士如林,皆愿长喙。无闻<齿责>舌。傥有五始初成,一字加贬,言未绝口,而朝野具知,笔未栖毫,而搢绅咸诵,夫孙盛实录,取嫉权门;王韶直书,见仇贵族。人之情也,能无畏乎?其不可三也。
古者刊定一史,纂成一家,体统各殊,指归咸别。夫《尚书》之教也,以疏通知远为主;《春秋》之义也,以惩恶劝善为先。《史记》则退处士而进奸雄,《汉书》则仰忠臣而饰主阙。斯并曩时得失之列,良史是非之准,作者言之详矣。
顷史官注记,多取禀监修,杨令公则云“必须直词,”宗尚书则云“宜多隐恶。”
解析:
- 诗句与译文:
“昔董狐之书法也,以示于朝;南史之书弑也,执简以往。”
注释:这里提到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董狐之书法”,另一个是“南史之书弑”。这两个例子都涉及到古代的史书和记录方式。
译文:过去,董狐用他的笔迹记录了事件,而南朝的史书则通过书写来传达信息。“而近代史局,皆通籍禁门,深居九重,欲人不见。”
注释:近代的史局官员都住在宫门之内,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希望被外界看见。
译文:而现在的史官都在宫廷深处,想要人们不注意到他们。“寻其义者,盖由杜彼颜面,访诸请谒故也。”
注释:这里的“寻其义者”指的是寻找历史的意义。“杜彼颜面”意味着隐瞒或掩盖真相。“访诸请谒故”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寻求帮助或庇护,以隐藏事实或真相。
译文:寻找历史的真正意义,通常是因为害怕曝光真相(杜彼颜面),或者为了得到某些形式的帮助或庇护(访诸请谒故)。
- 赏析:
这首诗讨论了古代史书记录的真实性和现代史书编辑的隐晦性之间的对比。它批评了古代历史学家坚持直笔、真实记录的历史态度,以及现代史官可能出于各种原因(如个人利益、避免麻烦等)选择隐藏或歪曲事实的情况。这种批评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真实性的重视和对现实历史书写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