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歧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内经·灵枢》是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医学经典著作,其中《营卫生会》篇章详细阐释了中医学关于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原理。下面将逐句解读原文:
- 黄帝与岐伯的对话:
- 问话背景:在古代中国的医疗体系中,“黄帝”是一个神圣的存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岐伯”则是著名的医学家,被尊为黄帝的御医。
- 问话内容及回答:黄帝询问了有关营卫之气的来源、功能及其运行路径,岐伯则从生理、病理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回答,解释了营卫之气如何在人体中循环不息。
- 营气与卫气的生成:
- 营气的生成:营气主要来源于谷物,经过消化后的清浊物质分别转化为营气和卫气。
- 卫气的生成:卫气则直接来自呼吸的空气,是身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 营气与卫气的运行:
- 营气的运行:营气在脉中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其行于脉中的路线被形象地比喻为“五十而复大会”。
- 卫气的运行:卫气则负责保护身体免受外界风寒侵袭,其在外的行程被描述为“分昼夜”。
- 气血的相互关系:
- 阴阳相贯:营和卫的运行不仅体现了气血之间的密切关联,也反映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
- 日夜更替:营卫之气的运行遵循自然的昼夜节律,反映了人体生理活动的自然规律。
- 营卫之气的功能:
- 防御外邪:营气和卫气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御,抵御着外界的风寒湿热等病邪。
- 营养供给:营气负责滋养全身,包括心、肺、脾、肝等多个脏腑,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 老幼差异及阴阳异位:
- 老幼差异: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由于生理机能的差异,对气血的需求也不同。
- 阴阳异位:由于人体阳气与阴气的不同比例,导致气血在体内的分布和功能也会有所不同。
- 总结:
- 中医理论的特点:《黄帝内经》中的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 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理解营卫之气的生成、运行以及它们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对于预防疾病、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灵枢》中的《营卫生会》不仅是一篇关于气血理论的经典文献,也是一部蕴含深厚哲理、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著作。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的理论来维护和促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