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煄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黄帝内经 · 灵枢 · 四时气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注释:
-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煄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赏析:
这首诗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其中涉及到了多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着痹不去、久寒不已、疠风、呕吐、饮食不下等。这些病症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过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着痹不去、久寒不已的问题,建议采用针刺三里穴进行治疗。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具有通经活络、祛风除湿的作用。通过针刺三里穴可以调和气血,消除寒湿,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于疠风的问题,建议采用针刺其肿上的穴位进行治疗。疠风是一种由风邪引起的疾病,针刺肿上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驱散风邪,达到治疗的效果。同时,还需要配合其他的治疗方法,如锐针针刺、按出恶气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呕吐的问题,建议采用针刺三里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三里以下的穴位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降逆止呕的作用。通过针刺三里以下的穴位可以调和脾胃功能,消除恶心呕吐的症状。同时,还需要配合其他的治疗方法,如盛泻、虚补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饮食不下、膈塞不通的问题,建议采用针刺胃脘以上的穴位进行治疗。胃脘以上的穴位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之一,具有通腑导滞、消食化积的作用。通过针刺胃脘以上的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消除食物积滞,达到治疗的效果。同时,还需要配合其他的治疗方法,如散而去之、抑而下之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首诗通过对各种病症的分析和治疗,展示了针灸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