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翻译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
当邪气侵犯肺时,会出现皮肤疼痛、寒热交替、呼吸困难、出汗过多、咳嗽以及肩背活动受限等症状。此时可以通过按摩膺部的中外腧穴,以及背部三节五脏的旁边穴位来治疗。用手迅速按压这些穴位,可以感到快速舒缓的感觉,随后进行针刺。针刺的位置位于缺盆中以驱散邪气。

当邪气侵犯肝时,患者会出现两胁中部疼痛、感觉寒冷、恶血运行不畅并引起肌肉掣动和肿胀的症状。此时可以通过行间穴进行治疗,通过引动胁下来缓解症状;同时补充三里穴,以温胃中之气,并用血脉散除恶血。此外,还可以通过按摩耳间的青色脉络来去除掣动感。

当邪气侵犯脾、胃时,会出现肌肉疼痛、阳气过盛、阴气不足导致发热且易饥渴的症状;阳气不足而阴气过盛时,则会出现腹中冷痛、肠鸣和腹痛的症状;如果阴阳之气都过盛或过少,就会出现既有寒证又有热证的情况,需要调整至三里穴。

当邪气侵犯肾时,会导致骨痛、阴痹(即阴部感觉麻木不仁)。阴痹时,按压没有感觉,腹胀,腰痛,大便难解,肩背颈项疼痛,甚至出现眩晕的症状。此时可以通过涌泉穴和昆仑穴进行治疗,如果发现有瘀血现象,应将之全部刺出。

当邪气侵犯心时,会出现心痛、喜悲和时而发生眩晕仆倒的症状。根据病情的虚实情况来调节相关腧穴,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注释

  •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这是一篇讲述人体不同脏腑被邪气所伤时表现出的不同症状的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脏腑的病症选择相应的治疗穴位和方法。
  • 「邪在肺」:指的是邪气侵袭肺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反应。
  • 「皮肤痛、寒热、上气喘」:这些症状是由于肺主呼吸的功能受到损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
  • 「膺中外腧」:膺部是胸腹部,中外腧指的是胸腹部的内外两侧穴位。
  • 「背三节五脏之傍」:背三节指的是背部的三个部分,五脏指的是人体的五个主要脏器。
  • 「手疾按之,快然」:用手指迅速按压患处,可以感受到一种快速舒缓的感觉。
  • 「乃刺之」:表示接下来需要进行针刺治疗。
  •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缺盆是胸部的一个凹陷处,此处是治疗肺部疾病的关键位置之一。
  • 「按之而不得」:指按下去没有感觉。
  • 「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这些症状反映了邪气影响到了脾胃的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 「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根据病情的虚实情况进行调节。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深入解读,为我们展示了中医理论体系中关于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的基本原则。它不仅强调了根据不同脏腑的疾病特性来选择相应的治疗穴位和方法,还通过具体的临床案例展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文章的语言简练而富有条理,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个环节的逻辑关系和治疗原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