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喑气□,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
臂阳明有入□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頄□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诗句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喑气□,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
臂阳明有入□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頄□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译文
- 当头部出现疼痛时,胸部感到闷胀而呼吸不畅,应取人迎穴进行治疗。
- 如果突然发生失音或呼吸困难,应取扶突穴和舌根进行放血治疗。
- 如果突然发生耳聋或听力模糊,应取天牖穴进行治疗。
- 如果突然发生抽搐或眩晕,脚不能承受身体重量,应取天柱穴进行治疗。
- 如果突然感到发热且内脏有逆流现象,导致肝肺相搏,血液溢出到鼻子和口腔,应取天府穴进行治疗。这是天牖的五个部位。
- 手臂上的阳明经有进入牙齿的部位,名为大迎穴,如果牙齿有龋坏,可以取手臂上的穴位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感觉寒冷,可以用艾灸补充阳气;如果不感觉寒冷,可以用艾火泻除体内的阳气。
- 足太阳经有进入眼睛部位的穴位,名为角孙穴,如果眼睛有疾病,可以取这个穴位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感觉眼睛有疾病,可以在鼻翼和颧骨之间寻找这个穴位。如果患者的脉搏旺盛,就应当用泻法;如果脉搏虚弱,就应当用补法。另一种说法是:这个穴位位于鼻孔之外。
- 足阳明经有一条经脉从面部进入脑部,名为悬颅穴,属于口部,对应着眼睛的本位,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就应当取这个穴位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有多余的气血,就应当用针刺的方法去除;如果患者有气血不足的情况,就应当用针刺的方法补充。如果患者的症状是反常的,就应当用针刺的方法增加其气血。
- 足太阳经有一条经脉从颈部进入脑部,名为眼系穴,如果头部和眼睛有疼痛的症状,就应当取这个穴位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有颈项部的筋脉拘急的症状,就应当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如果患者出汗困难,并且有腹胀和烦躁的症状,就应当取手太阴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感到寒冷,就应当用针刺的方法治疗。
- 如果患者出现了热厥的症状,就应当取足太阴经和少阳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了寒厥的症状,就应当取足阳明经和少阴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了舌体下垂、唾液下流、烦躁不安的症状,就应当取足少阴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感到寒冷,就应当用针刺的方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