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之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苦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灵枢》中“寒热病”部分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
- 关键词:皮、寒热、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
- 译文:皮肤感觉寒冷或发热的人,不能躺在床上休息,因为这样会使毛发变得干燥,鼻子变得干枯,导致无法出汗。
- 注释:这里的“皮寒热者”指的是身体表面感觉寒冷或发热的症状。“不可附席”是因为躺下来会加重症状,而“毛发焦”和“鼻槁腊”则描述了由于寒冷或发热引起的皮肤和鼻腔干燥的状况。“不得汗”意味着这些症状使得患者无法通过出汗来缓解不适。
-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 关键词:肌、寒热、肌痛、毛发焦、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去其血、补足太阴、出其汗
- 译文:肌肉感觉寒冷或发热的人,会感到肌肉疼痛,毛发变得干燥,嘴唇也会变得干枯,无法通过出汗来缓解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从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下部寻找病因,并去除其瘀血,然后补充足太阴脾经,以帮助出汗。
- 注释:这里的“肌寒热者”指的是肌肉感觉寒冷或发热的症状。“肌痛”和“毛发焦而唇槁腊”描述了由于寒冷或发热引起的肌肉疼痛和皮肤干燥的状况。“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意味着通过排除三阳经的瘀血来缓解症状。“补足太阴以出其汗”则是通过补充足太阴脾经来帮助出汗。
-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
- 关键词:骨、寒热、病无所安、汗注不休
- 译文:骨骼感觉寒冷或发热的人,会感到身体无处安放,并且持续出汗。
- 注释:这里的“骨寒热者”指的是骨骼感觉寒冷或发热的症状。“病无所安”描述了由于寒冷或发热引起的身体不适感。“汗注不休”则强调了持续出汗的情况。
- 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
- 关键词:齿、未槁、已槁、少阴、阴股之络、取之、死不治
- 译文:如果牙齿没有变干枯,那么应该取少阴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如果牙齿已经变干枯,那么这种状况是致命的,无法治愈。
- 注释:这里的“齿未槁”和“齿已槁”分别描述了牙齿的状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是指通过刺激少阴经的穴位来治疗。“死不治”则强调了牙齿已经变干枯且无法治愈的情况。
- 骨厥亦然:
- 关键词:骨、厥、亦然
- 译文:同样地,骨骼感觉寒冷或发热的人也会感到身体僵硬和疼痛。
- 注释:这里的“骨厥”指的是骨骼感觉寒冷或发热的症状。“亦然”表示这种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
- 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 关键词:骨、痹、举节不用、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 译文:骨痹是指骨骼感觉寒冷或发热的人会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等症状,并且持续出汗和烦躁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取三阴经的穴位进行补充治疗。
- 注释:这里的“骨痹”指的是骨骼感觉寒冷或发热的症状。“举节不用而痛”描述了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的情况。“汗注烦心”则强调了持续出汗和烦躁不安的症状。“取三阴之经补之”是指通过刺激三阴经的穴位来缓解症状。
-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苦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
- 关键词:身、所伤、血出多、中风寒、苦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
- 译文:如果身体受到伤害,导致出血过多或者中风受寒,以及因跌倒等原因导致四肢无力、懈怠不振,这种状况被称为体惰。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取小腹脐下三寸处的小腹部和脐下的三结交穴进行治疗。
- 注释:这里的“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苦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描述了身体受伤后出现的症状。“体惰”则是指这种无力和懈怠不振的状况。“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是指通过刺激小腹部和脐下的三结交穴来缓解症状。
-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 关键词:颈侧、动脉、人迎、足阳明、婴筋之前、手阳明、扶突、足少阳、天牖、足太阳、天柱、腋下、臂太阴、天府
- 译文:颈部侧面的动脉位于人迎穴。人迎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扶突也在颈侧,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此外,还有一条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天牖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一支脉天柱也在颈侧。腋下的动脉是臂太阴肺经的穴位天府。
- 注释:这里的“颈侧之动脉人迎”指的是颈部侧面的动脉位置。“人迎”是一个重要的穴位,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手阳明”和“足少阳”分别代表了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名称。“腋下动脉臂太阴天府”则描述了腋下的动脉是臂太阴肺经的穴位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