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看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 原文: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 译文:身体一侧不能活动,同时伴有疼痛,言语没有变化,意志不混乱,这种病发生在皮肤和肌肉之间,使用大针进行治疗,补充身体的不足之处,去除多余的部分,才能恢复健康。
- 注释:偏枯指的是身体一侧不能活动,可能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或经络阻塞所致。而痛则可能与局部组织受损有关。言不变、志不乱表明患者意识清晰,意志坚定,说明病情尚未影响到患者的神经系统。病在分腠之间意味着病变主要发生在皮肤和肌肉之间,这是中医认为的“六腑”所在区域。
- 原文: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 译文:痱病的症状是身体没有疼痛感,四肢无法正常活动;智力混乱但不严重,言语表达能力较弱,可以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到无法说话,则难以治愈。
- 注释:痱病是一种轻微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身体某一部分的麻木或无力感,但患者仍能保持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智乱不甚表示智力方面的问题并不严重,但言语表达有所减弱。
- 原文: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
- 译文:如果病人在发病三天后,寸口脉象平静,而人迎脉象躁动,那么应该选取阳经进行治疗,使用五十九种针刺方法来泻去病邪的热力,使病人出汗,充实阴经来补充三阴的不足。
- 注释:气口是指寸口脉,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脉象之一。人迎则是手太阴肺经的络脉,位于颈部。五十九刺是古代的一种针刺方法,具体操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 原文: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 译文:如果病人在发病七天或八天后,脉搏跳动明显,出现喘息和呼吸短促的症状,那么应该立即进行针刺治疗,让病人出汗,浅刺手部的大拇指关节处。
- 注释:脉口动指的是脉搏跳动有力,可能是由于体内有热邪导致的。喘而短则表明病人的呼吸急促,可能是由于肺部受到热邪的影响。急刺之意味着需要尽快进行治疗。
- 原文: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 译文:如果病人在发病七天或八天后,脉搏微弱,病人出现尿血和口干的症状,那么可能在一天半的时间内死亡。如果脉搏代代相传,那么病人可能在一天内死亡。
- 注释:脉微小指的是脉搏细小而无力,可能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导致的。病者溲血和口中干可能是由于热邪伤及津液所致。一日半而死和一日死分别表示不同的预后情况。
- 原文: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 译文:如果病人已经出汗,但是脉搏仍然躁动不安,呼吸急促并且再次发热,那么不应该再刺皮肤,如果喘气过于严重,那么可能会死亡。
- 注释:已得汗出意味着病人通过治疗已经出汗,这可能是病情好转的表现。脉尚躁表示脉搏仍然活跃,可能是由于体内的热邪未完全清除。喘且复热表示病人的呼吸急促并且体温再次升高。勿刺肤意味着不要直接刺激皮肤,以免加重病情。喘甚者死表示如果喘气过于严重,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
- 原文: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看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 译文:如果病人在发病七天或八天后,脉搏仍然稳定,没有躁动不安的现象,而且脉搏的节奏也不快,这表明病人的病情已经有所缓解。如果在观察中发现病人有出汗的迹象,那么应该在三天内让病人出汗。如果没有出汗的迹象,那么在第四天病人可能会死亡。如果病人从未出汗过,那么不应该进行针刺治疗。
- 注释:脉不躁表示脉搏稳定,没有躁动不安的现象。躁不散数表示脉搏的节奏不快,可能是由于体内的热邪未完全清除。后看中有汗表示病人在观察中出现了出汗的迹象。三日不汗,四日死表示如果病人在三天内没有出汗,那么在第四天可能会死亡。未曾汗者勿腠刺之意味着如果病人从未出汗过,那么不应该进行针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