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
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厥头痛,贞贞头痛而重,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
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
译文
1 厥头痛,面部肿胀并伴随烦闷,取穴足阳明胃经与太阴脾经。
- 厥头痛,头部疼痛,心部感觉悲伤,容易流泪,视头动脉反盛,刺破去除其血,然后调治足厥阴肝经。
- 厥头痛,贞贞痛,头部沉重,泻头上五行,行五行,先取手少阴心经,后取足少阴肾经。
- 厥头痛,记忆力减退,按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然后取足太阴脾经。
- 厥头痛,颈部最先痛,腰部脊背相应,先取天柱骨,后取足太阳膀胱经。
- 厥头痛,头痛严重,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血后取足少阳胆经。
- 真头痛,头痛严重,脑尽痛,手足寒到节,死不治。头痛不可取于腧的,是因被打堕伤,恶血在体内,如果肉伤,痛未已,可刺,不可远离取穴。头痛不可刺的,是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稍愈,不可停止治疗。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经,后取足少阳、阳明经。
-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面触击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止,取然谷。
注释
-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这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厥头痛:突然发作的头痛,可能是由于气血不畅或经络受阻导致的。
- 面若肿起而烦心:面部肿胀并伴有心烦意乱的症状。
- 足阳明胃经与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主血分,太阴脾经主气分。这里指的是通过刺激这些经络来调节气血。
- 善瘈:形容身体抽搐的样子。
- 背相控:背部相接触。
- 肾心痛:肾脏心痛。
- 京骨、昆仑:位于脚部的穴位。
- 然谷:位于足部的穴位。
赏析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是一本探讨疾病诊治的经典文献。其中涉及了多种类型的头痛及其治疗方法,以及一些特定的穴位定位和针刺技巧。例如,提到“先取手少阴、阳明经,后取足少阳、阳明经”,这表明在治疗过程中会考虑到经络系统的整体协调性。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不可远取”的原则,强调在某些情况下应避免过于远离病变部位进行针刺。整体上,《黄帝内经·灵枢·厥病》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知识,还体现了古代医学对于疾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深入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