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其已形示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歧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歧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歧伯曰:其在逆顺焉。
黄帝曰:愿闻逆顺。歧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黄帝曰: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歧伯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示过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下面是按照要求格式输出的《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的逐句释义:

  1. 原文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
  2. 译文
    黄帝说:我总认为小针是细小物品,但您却说它与天地都有联系,这让我感到有些不妥,能否请您解释这其中的原因?
  3. 注释
  • 黄帝(huáng zén):传说中的黄帝,即中国古代的帝王之一,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之一。
  • 小针(xiǎo zhēn):指古代用于针灸的小针具,如针、砭石等。
  • 细物(xì wù):这里指的是小针虽小,但其作用却非常关键。
  • 上合之于天(shàng hé zhī yú tiān):指小针的作用与自然界的天体运行有关。
  • 中合之于人(zhong hé zhī yú rén):指小针的作用与人体的生理活动紧密相连。
  1. 赏析
    这段对话反映了黄帝与岐伯之间关于医学实践的深刻讨论。岐伯通过比喻,强调了小针虽然微小,但其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他认为小针的治疗作用不仅局限于人体表面,还涉及到自然界的各个方面,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中医的整体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对《黄帝内经·灵枢·玉版》中的诗句进行逐句解读和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还能从中汲取古代智慧,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