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燎曜。
晓燎曜。
第五实相门中照。
一切名字妄呼召。
如已等息貌非貌。
非因非果无嗔笑。
性上看性妙中妙。
妙底里要。
鲁留卢楼晓燎曜。
诸佛弟子莫嗔笑。
忧悲嗔笑是障道。
于此道门无嗔笑。
澄心须看内外照。
眼中有翳须磨曜。
铜镜不磨不中照。
遥燎料。
作好。
娑诃耶。
莫恼。

【注释】

晓燎曜:清晨的火光。这里指佛经中所说的“真性”之光明。

悉谈章八首:佛经名,为阐述佛法真谛的重要经典之一。

晓燎曜:清晨的火光。这里指佛经中所说的“真性”之光明。

一切名字妄呼召:一切名称都是虚妄的,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错误称谓。

如已等息貌非貌:像已经平息了怒气、恢复了平静的样子,外表上看似平静,但实际上内心并非如此。

非因非果无嗔笑:不是因果报应的结果,自然不会有愤怒和喜悦的表现。

性上看性妙中妙:在本性上看问题,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和真相。

妙底里要:这是最重要的部分,需要仔细体会。

鲁留卢楼晓燎曜:清晨的火光照亮了鲁留卢楼。

诸佛弟子莫嗔笑:所有的佛弟子不要生气或发笑。

忧悲嗔笑是障道:因为忧悲和愤怒而嘲笑别人,是对修道者的一种障碍。

于此道门无嗔笑:在修道的过程中,不应该有愤怒和嘲笑的情绪。

澄心须看内外照:要使内心清澈透明,必须从内到外全面观察。

眼中有翳须磨曜:眼睛里如果有翳(即眼翳),就要擦干净它。

铜镜不磨不中照:没有磨光的铜镜无法映出清晰的影像。

遥燎料:远处的火种可以点燃其他东西。

作好:做好自己的事情。

娑诃耶:赞美的话。

莫恼:不要烦恼。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内容是关于《楞伽经》禅门悉昙颂中的第五首。这首诗通过描述佛教中真性的光明、修行人的内心状态、对外界事物的正确认识等方面的描述,来表达佛教中修行者应该具备的心态和行为准则。其中,“晓燎曜”四句是全诗的核心,强调了佛教中真性的存在和修行者内心的清净。

“晓燎曜”四句表达了佛教中真性的光明和重要性。这里的“晓燎曜”指的是清晨的火光,象征着光明和希望。在这里,它被用来比喻佛经中所说的“真性”的光明。而“一切名字妄呼召”则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名称和现象的执着和错误认识。这些名字和现象都是虚假的,是对事物真实本性的错误称谓。因此,修行者需要超越这些虚假的认识,回归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如已等息貌非貌”五句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者的内心状态。这里的“如已等息貌非貌”指的是像已经平息了怒意、恢复了平静的样子。虽然外表看似平静,但实际上内心并非如此。这是因为修行者已经超越了对事物表面的执着和误解,能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中去理解。因此,修行者的内心应该是清澈透明的,不被任何虚假的事物所迷惑。

“遥燎料。作好。娑诃耶。”六句则是对修行者的行为准则的强调。这里的“遥燎料”指的是远处的火种可以被点燃,但只有当它足够靠近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同样地,只有当修行者真正理解和领悟了佛教教义的核心精神时,他的修行才能真正取得成果。而“作好”则是修行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这首诗通过对佛教中真性的描述、修行者内心的清净和行为准则的强调,表达了佛教中修行者应该具备的心态和行为准则。它鼓励人们要超越对事物的表面认识和执着,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中去理解,并始终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