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懒畔。按懒畔。
第六心离禅门观。不来不去无岸畔。
觉上着觉除定乱。佛与众生同体段。
本原清净磨垢散。散底利叹。
鲁留卢楼按懒畔。诸佛弟子莫慢看。
道上大有罗刹唤。愚人来去常系绊。
染着色尘心撩乱。行住坐卧无体段。
在于众中慢叫唤。得他劝谏即橛难。
那逻逻。荼灌。
娑诃耶。钝汉。
【注释】
- 按懒畔:在佛教中,“按”是禅定的意思,“懒畔”即指禅定的边缘,也就是禅宗所追求的悟道之地。
- 第六心离禅门观:这是对禅宗修行方法的描述,意指修习者应当从内心的禅定之中超脱出来,对外物保持距离感,专注于自我修行。
- 不来不去无岸畔:表示修习者应超越对一切外在境界的执着,既不盲目跟随世俗,也不刻意逃避现实,而是在一种无拘无束、随缘自在的状态中修行。
- 觉上着觉除定乱:意为在觉醒的状态下,应当去除心中的杂念和纷扰,使心境归于宁静。
- 佛与众生同体段:表明佛教认为,佛陀与所有众生本为一体,都是通过修行而达到解脱之道的不同途径。
- 本原清净磨垢散:意指真正的清净来源于内在的本原,而非外在的修饰和装饰。
- 鲁留卢楼按懒畔:形容禅修的境界,如同一座坚固的楼阁,稳固而不易动摇,指引着修习者走向悟道的道路。
- 诸佛弟子莫慢看:告诫所有的修行者,不要轻视自己的修行过程,要认真对待每一次的修行机会。
- 道上大有罗刹唤:指修行道路上会遇到种种困难和诱惑,就像罗刹一样凶猛。
- 愚人来去常系绊:暗示那些愚昧的人往往被外界的名利所迷惑,无法自拔。
- 染着色尘心撩乱:意指内心被世俗的纷扰和物质的欲望所困扰,导致心神不宁。
- 行住坐卧无体段:指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行走、坐着还是躺着,都应保持一种自然和平静的状态,不受外界影响。
- 在于众中慢叫唤:形容那些在人群中显得傲慢、自大的人,常常因为自身的言行举止而受到他人的嘲笑和讽刺。
- 得他劝谏即橛难:意指那些自以为是、不听劝告的人,最终会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
- 那逻逻:一种声音,这里用来比喻修行者的禅语或说法;也用作赞叹词,表示赞美之意。
- 荼灌:一种茶名,这里用来形容修行者的生活状态,如同沉浸在一杯苦水中,但又能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 娑诃耶:一种梵音名,在这里可能是用来象征某种神秘的力量或境界;也用作赞叹词,表示赞美之意。
- 钝汉:一种形容人的词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性格迟钝、缺乏敏锐洞察力的人;这里可能是用来调侃修行者过于执着于表面的形式和表象,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道理。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属于他的《悉昙颂》中的第八首。整首诗以禅修为主题,通过描述修行者的内心体验和生活状态,揭示了禅宗修行的深刻内涵。
诗人通过对“按懒畔”这一概念的描绘,引出了禅修的核心精神——超越世俗,专注于内心的修行。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禅宗修行的方法,强调了修行者需要摒弃对外界的执着,保持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这反映了禅宗追求的一种超然脱俗、与世隔绝的理想状态。
诗歌中的“不来不去无岸畔”等句子,表达了修行者应超越对一切外在境界的执着,既不盲目跟随世俗,也不刻意逃避现实,而是在一种无拘无束、随缘自在的状态中修行。这种修行方式,既体现了禅宗对个体内在修养的重视,也展示了修行者在面对生活时应有的豁达态度。
诗歌还通过对“佛与众生同体段”等表述,强调了修行者与佛陀之间的一致性,认为无论是佛陀还是众生,都是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通过各自的方式达到解脱的境界。这种观点,既体现了禅宗对于众生平等的教义,也表达了修行者对于自身修行目标的追求。
通过“那逻逻”、“荼灌”等词汇的使用,诗人巧妙地点缀了整首诗的意境,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刻的哲理性,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为直观的审美体验。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地展现了禅宗修行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