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独处意沉吟,谁信无弦发妙音。
终日法堂惟静坐,更无人问本来心。

【注释】:

偈:佛教语,一种韵文。

萧然独处意沉吟:独自清静地思考,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中。

谁信无弦发妙音:谁能相信没有弦的乐器会发出美妙的音?比喻不劳而获,或自得其乐。

终日法堂惟静坐:整天在法堂内静静地坐着。

更无人问本来心:更没有人来询问你内心的真实想法。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表达了对佛法真谛的理解和领悟。

首句“萧然独处意沉吟”,描绘了诗人独自清静地思考,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中的情景。这里,诗人用“萧然”一词,形容自己身处清净之地,心境宁静。“意沉吟”则表达了诗人在思考过程中的沉思和冥想。这种状态,正是佛教所提倡的修行境界之一——禅定。

第二句“谁信无弦发妙音”,是诗人对于禅宗的一种独特见解。在他看来,即使是没有弦的乐器,也能发出美妙的音。这正体现了禅宗的“即心即佛”的思想,认为一切皆在心中,不必外求。这里的“妙音”指的是心灵的声音,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赞美和颂扬。

第三句“终日法堂惟静坐”,则是诗人在法堂内静静坐着,与世隔绝,追求内心的平静。这里的“法堂”,可以理解为佛教的修行场所,也是诗人修行的地方。在这里,诗人通过长时间的静坐,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末句“更无人问本来心”,则是诗人对于外界的冷漠回应,表示自己并不需要他人的关心和询问。这里的“本来心”,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内在心灵,也就是他真正的本性。诗人认为,只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平静,就无需他人的关注和询问。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思想的阐述,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修行和内心的深刻理解。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形态或形式,而在于内心的清净和平静。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在平和的生活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