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南歌子·杭州端午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释:

  • 山:这里用来形容山色和歌声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和谐美好的感觉。

  • 歌:指的是人们在节日中的欢歌笑语,象征着喜庆和欢乐的氛围。

  • 眉:这里指代妇女的眉毛,因为古代女子常以眉饰表达情感,这里的“山”和“眉”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流:形容水流如同人的醉眼,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

  • 都:表示所有人的意思,强调了节日氛围的普遍性。

  • 十三楼:指的是钱塘门附近的十三间楼,是当时杭州城内著名的赏景之地,人们常在此欣赏美景,享受节日的快乐时光。

  • 竹西: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苏州市,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赏析:

这首《南歌子·杭州端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元祐五年端午节期间创作的一首词作。诗中通过对杭州端午节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的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面:青山环抱,歌声与流水交织在一起,人们纷纷登上钱塘门附近的十三楼,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这里的“山”与“歌眉”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紧接着,诗人又通过“波同醉眼流”这一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节日气氛的热烈和欢快。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则是对杭州端午节其他元素的描绘。诗人提到“菰黍连昌歜”,即粽子等美食与歌舞相结合的情景,展现了节日中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而“琼彝倒玉舟”则暗示了节日中使用的精美的酒杯和餐具,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倒影,增添了几分诗意和雅致。最后,诗人以“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作为结尾,表达了节日中的歌声如同音符般飘荡在碧山之间,久久回荡,令人难忘。这不仅体现了节日的盛大和热闹,也寓意着人们对未来的期许与祝福。

《南歌子·杭州端午》不仅是一首描写杭州端午节景象的词作,更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节日中人们的欢乐与祥和,传递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首诗不仅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更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