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①承天寺:在河南商丘,是苏轼为官时游赏之所。

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叙的是作者于元丰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夜晚,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入户,作者欣然而起,到承天寺寻张怀民的一段经历。

③无与:没有谁。

④相与:一起,共同。

⑤庭下:庭院之下。

⑥积水空明:水积在地面,像空明镜面一样。

⑦藻荇:指水中的水草和水生植物。

⑧盖竹柏影也:因为竹柏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

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因为缺少像我和张怀民一样的闲人罢了。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公元1083年冬,是苏轼贬居黄州期间所作的记叙文。诗中以清旷的意境、淡远的笔触,描绘了苏轼与友人同游承天寺夜游的美好时光。

开头两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是记叙的时间、地点、起因。“元丰六年”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这年九月,王安石变法失败,次年二月,宋神宗听信谗言,将王安石罢相,新法被废,从此朝廷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党争愈演愈烈,朝政更加腐败黑暗。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抑郁苦闷。“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就是他在此时此地所感受到的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里“解衣欲睡”表明苏轼已经疲惫不堪;“月色入户”则表现出他内心的孤寂和寂寞。

接着诗人写道:“欣然起行”。苏轼在这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他感到孤独、苦闷、压抑,想摆脱这种情绪的折磨;另一方面,他又感到生活虽然艰苦,但是自己依然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所以心情又很兴奋和喜悦。于是,苏轼就“欣然起行”,去承天寺寻找知心朋友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来到承天寺的时候,张怀民还没有睡觉,他们便一起走到庭院中间散步。苏轼用“相与步于中庭”来表现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的友谊。苏轼对张怀民说:“庭院下面就像积水空明一样,清澈透明。”苏轼还指着水中的藻荇,说道:“水中的藻荇交横交错,这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苏轼这样描写,是为了渲染出幽静清冷的气氛,突出庭院的空旷、寂静之美。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两句是诗人感慨的抒发,意思是: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和张怀民这样的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景交融,构思巧妙,寓意隽永深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