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於潜僧绿筠轩》
宁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俗。
人虽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注释】
- 于潜:地名,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西部。
- 僧绿筠轩:僧人慧觉所居住的寂照寺内的轩阁,因翠竹环绕而得名。
- 宁食无肉:宁愿吃素也不吃肉。
- 不可使居无竹:不能没有竹子作为住所的环境。
- 人瘦尚可肥:人瘦可以增肥以恢复健康。
- 士俗不可医:庸俗之人难以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来改善自身形象。
- 旁人笑此言:旁人对这首诗的看法。
- 似高还痴:似乎高尚却显得愚笨。
- 若对此君仍大嚼:如果这位先生继续如此饮食。
- 世间那有扬州鹤:世上哪里有像扬州白鹤一样纯洁高雅的人。
【赏析】
苏轼的诗作《於潜僧绿筠轩》是一首借题发挥、议论风生的作品。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赞美竹林的高洁和反对世俗之陋俗,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首句“宁可食无肉”直接提出了主题——宁愿保持简朴的生活也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精神生活重要性的重视。接着第二句“不可使居无竹”则强调了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指出环境的优美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品格和生活态度。
诗人进一步用王徽之的故事作为典故,王徽之因为喜爱竹子而放弃奢华的生活,选择隐居山林。这个例子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说服力,也反映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第三、四句“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俗”则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具体阐述,指出过于追求物质享受会导致身体和精神的疲惫,缺乏自然和文化环境的修养。最后两句“人虽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观点,即使是体形消瘦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变得健壮,但社会上的庸俗之气却是无法通过简单的饮食调整来治愈的。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和精神追求的赞颂,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评。它启示人们应当珍惜自然之美,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不是被物质欲望所困扰。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於潜僧绿筠轩》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佳作,通过对自然美和文化美的讴歌,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宋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