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飲,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从黄州移至汝州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这里留别了雪堂邻曲的二三君子,同时,李仲览也自江东来此告别,因此写下了这首词。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饮,相劝老东坡。    
  • 归去来兮:这是一句常用的反问句式,表示作者要回家的意思。
  • 吾归何处:我该去哪里?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
  • 万里家在岷峨:我的家在遥远的岷山和峨眉之间。这里用“万里”来形容距离之远,“家在岷峨”则表明了家乡的遥远与思念之情。
  • 百年强半:人生的大半部分已经过去,这里的“百年”指的是人的一生,“强半”则表示生命已经过去了一半。
  • 来日苦无多:未来的日子非常少,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生活艰辛的感慨。
  • 坐见黄州再闰:坐着就看到了黄州的年景,暗示了时间的变迁和生命的无常。
  • 儿童尽楚语吴歌:所有的孩子都说着楚国的语言,唱着吴地的歌曲。这反映了地域文化的交融和地方特色的生活氛围。
  • 山中友,鸡豚社饮:山中的友人,聚在一起喝酒吃肉,互相劝酒。这里的“山中友”可能是指苏轼在黄州时的好友,他们在山林中过着隐居的生活,相互陪伴。
  • 相劝老东坡:他们互相劝酒,希望苏轼能够健康长寿。这里的“老东坡”可能是指苏轼在黄州时的年纪,也可能指他在诗词创作中的形象——一个年迈而依然坚持创作的老人。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

  • 云何: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里的“云何”是一个反诘句式,表示询问原因或结果。
  • 当此去:既然将要离去,这里的“当此去”可能是指某种离别的时刻。
  • 人生底事:人世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里的“底事”指的是人生中的事情或者经历。
  • 来往如梭:往来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快速。这里的“如梭”形容时间的飞逝和生活的忙碌。
  •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等到闲暇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欣赏秋天的风和洛水的清澈波纹。这里的“闲看”表示等待的时间,“秋风”、“洛水”则是自然景观的象征。
  •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好在院子里有嫩绿的柳丝,应该想到我,不要修剪柔弱的柳枝。这里的“应念我”表达了一种期望和牵挂,“莫剪柔柯”则是一种提醒和劝告,希望别人不要轻易伤害这些美丽的植物。
  •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还传话给江南的老人们,时常晒晒鱼网。这里的“传语”可能是指传递信息或者交流意见,“江南父老”指的是生活在江南地区的老人,“晒渔蓑”则是指他们晒渔网的活动。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四月一日写的一首送别词。诗人通过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人物活动的刻画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