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诗句:
-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
- 吾将以为袜材!
- 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 今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译文:
- 竹子刚开始生长的时候,只是小小的嫩芽而已,但是已经具有了竹子的节和叶子。从蝉翼般的小竹子到可以长到十丈高的竹子,都是自然生成的。现在画家却要一节一节地描绘,一片片地叠加,难道还会有真正的竹子吗?所以画竹子一定要先在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竹子的形象,然后才能用笔去描绘,这样才能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像兔子跳起来又落下,稍不留神就会错过一样。苏轼就是这样向我传授这种技法的。
- 我打算把这段绢当作袜子的材料!
- 最近告诉士大夫们,我的墨竹一派,最近的就在彭城,可以去那里寻求。袜子的材料应该全部集中在你这里了。
- 竹林位于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其中《筼筜谷》的第一篇就是这个。
- 汉川的修竹像蓬草一样低贱,连砍伐它们的人都没有。估计那个清贫的太守一定很喜欢竹子,他在渭河边上种植了一大片竹林。
- 今天和他的妻子在山谷中游玩,傍晚吃着笋子,打开信封看到苏轼的这首诗,笑得喷饭洒了一桌子。
赏析: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描述自己与朋友文与可共同创作《筼筜谷偃竹》的过程,展现了他对绘画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他不仅重视技艺的精湛,更强调内心的感受和表现。文章通过对竹子的生长、画家的描绘以及自己的感悟,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境界。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苏轼通过这个问题引发了对绘画和自然本质的思考。他认为,竹子的自然生长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地加以修饰,而绘画则是人为地对竹子进行加工和塑造。这种对比揭示了苏轼对绘画的批判态度。
文章通过讲述与可教导苏轼如何画竹的经历,进一步展示了苏轼对于绘画艺术的独特见解。他主张画画要“先得成竹于胸中”,即在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后再进行描绘。这种观点体现了苏轼对于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即绘画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和再现,更是对事物的理解和感悟。
文章还涉及到了苏轼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例如,他提到与可在东坡别墅中与他一同欣赏竹子,并与妻子一起品尝烧笋晚餐的情景,这些细节都反映了苏轼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相互间的默契。
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文章。它不仅展示了苏轼对于绘画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追求,还表达了他对于友情和人生的态度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