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刀首帕从军,戍楼独倚闲凝眺。中原气象,狐居兔穴,暮烟残照。投笔书怀,枕戈待旦,陇西年少。叹光阴掣电,易生髀肉,不如易腔改调。
世变沧海成田,奈群生、几番惊扰。干戈烂漫,无时休息,凭谁驱扫。眼底山河,胸中事业,一声长啸。太平时、相将近也,稳稳百年燕赵。

《水龙吟·从军行》是南宋诗人陈亮的作品。词的上片写从军的艰苦环境,抒写对时局的忧虑和感慨;下片写从戎报国的壮志豪情,抒发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切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腰刀首帕”二句。写从军之苦。从军的艰辛与辛苦:佩带腰刀、头帕,独自倚在军营的楼台上,默默地凝望着中原的景色:狐穴兔洞,夕阳残照,暮烟笼罩,一片荒凉。

“投笔书怀”三句。写自己立志从戎。投笔(弃文学武)而书怀,枕戈待旦,意欲立功报国,收复失地。陇西年少,指作者本人,以自比陇西少年。陇西,今甘肃东部地区,因汉昭帝始元六年置郡,故称陇西。《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有狄道、河关、临洮、氐道县。陇西,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多山。

“叹光阴”三句。写时光易逝,自己不能成就功业的感慨。光阴如电,易生髀肉,不如易腔改调,意为岁月蹉跎,壮志难酬。

“世变沧海成田”三句。写时势变迁,国家动荡不安。沧海成田,指战火连天,遍地烽烟。奈群生,无奈众生。几番惊扰,指多次遭受兵祸之害。无时休息,指战事频繁,无法安闲。凭谁驱扫,指谁能平息战争,安定国家。

“眼底山河”三句。写自己的抱负。眼底山河,即眼中的山河大地。胸中事业,即心中的理想。一声长啸,指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

“太平时”三句。希望国家早日太平无事。太平时、相将近也,稳稳百年燕赵,意为希望天下太平,国家安定,自己也能长久地为燕赵之地效力。燕赵,泛指北方边远地区。

【注释】

水龙吟

①首帕:古代军人常以首帕包头,形制小圆布巾。腰刀:腰悬之刀。首帕与腰刀都是古代军人常备之物。

②狐穴兔窟:喻指敌寇的巢穴。

③投笔:东汉末年文人祢衡曾作《四愁诗》,其中“才游学海观同归。北阙青云不可期。猛志固常在,何事在迟回!”意谓才学虽博大,但仕途坎坷,不能实现其抱负。这里化用其语。

④陇西少:作者自称。陇西,今甘肃东部地区,因汉昭帝始元六年置郡。

⑤枕戈:卧枕武器,准备战斗。

⑥干戈:兵器。烂漫:繁盛的样子。

⑦燕赵:古地名,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⑧长啸:长声呼啸,这里借以表达激越高昂的情绪。

⑨太平时:太平之时。

赏析:

此词是南宋爱国词人陈亮晚年写的一篇抒情词。词作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当时作者正在军中任掌书记,所以这首词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感。

开篇两句:“腰刀首帕从军,戍楼独倚闲凝眺。”这几句写从军的艰苦环境和心情。作者身披军服,腰间悬挂着宝剑,带着首帕,独自一人靠在营楼上凝望远方的景色:远处是敌人据守的要塞——狐穴兔窟,傍晚时天空中的烟雾弥漫,日落时分残阳斜挂,一片荒凉景象。作者面对这荒凉的景象,不由得叹息起自己来:我投笔从戎,枕戈待旦,想要为国家出力,收复失地。然而,我却感到时光飞逝,自己的大腿却一天天地长了起来,恐怕自己难以完成这一重任了。于是,便发出了“不如易腔改调”的感慨,意思是说,与其改变嗓音唱高调,不如放下文雅的姿态,去适应战场的需要。

下片开始,“世变沧海成田”五句。作者由感叹个人的处境,进而联想到整个国家的局势。他看到:时局变化无常,国家动荡不安,到处都是战乱和硝烟。在这种环境下,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堪,国家也难以得到安宁。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想到的是自己如何能够为国家效力、保卫国土。然而,他深感自己没有能力为国家做出贡献,只能空有一腔热血而无济于事。因此,他发出了“奈群生几番惊扰”的感慨:国家经历了多少次战乱,百姓们经受了多少苦难?

“干戈烂漫”,意谓战争频繁而无法安歇。“无时休息”,意谓无论何时都无法放松警惕。“凭谁驱扫”,意谓有谁能平定这场战争?这里的“谁”字,既是问句的疑问代词,也是反诘的语气词,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不满和担忧。

结尾两句:“眼底山河、胸中事业,一声长啸。”这几句则是作者对自己未来的展望和期望。他想象自己在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时候,将胸怀大志、心系国家的未来,发出一声长长的长啸。这里的“一声长啸”,既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宣泄,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整首词通过描写自己的从军经历和对国家局势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渴望为国家效力的情怀。同时,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心声和追求:为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宁而努力工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