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驾峨千乘,长涂过百廛。
尘清属车地,雪尽幔城天。
步辇黎明降,华灯艾夜燃。
升琮奠黄粹,荐璧捧苍圆。
牲俎群灵匝,霞觞二祖联。
上垓皆彻藉,小次但虚褰。
不见纤萝动,惟闻杂佩旋。
回云终乐奏,熏月上柴烟。
日至方流庆,嵩呼节献年。
欲知釐事毕,鸡赦出楼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理解。
“大驾峨千乘,长涂过百廛”,诗人描写的是皇帝出行的情景,大驾车马众多,长路经过很多房屋。这两句中,“峨”意为高耸、雄伟,“千乘”指天子的车,“长涂”是形容道路宽广,“百廛”指众多的住宅。
“尘清属车地,雪尽幔城天”,诗人描绘的是皇帝出行时,道路上没有尘土,天空也变得晴朗。这两句中,“属车”是皇帝所乘的一种车辆,“幔城”指皇宫的城门,“雪尽”是指天空没有雪花了。
“步辇黎明降,华灯艾夜燃”,皇帝在黎明时分就步行着登上了车辇,晚上则点燃了华丽的灯饰。这两句中,“辇”即皇帝乘坐的车,“艾”指装饰,这里指的是夜晚的灯火。
“升通奠黄粹,荐璧捧苍圆”,皇帝祭祀天地,祭坛上摆放着黄色的玉简和青色的玉璧。这两句中,“黄粹”指黄色的玉简,“苍圆”指青色的玉璧。
“牲俎群灵匝,霞觞二祖联”,众位神灵围成一圈,享用着美味佳肴;两位祖先饮酒庆祝。这两句中,“牲俎”指祭祀用的猪牛羊以及各种供品,“霞觞”指酒杯,“二祖”指祖先。
“上垓皆彻藉,小次但虚褰”,皇帝将整个祭坛打扫干净,祭坛的小席子被撤下,只留下空席子。这两句中,“上碣”意为整个祭坛,“虚褰”意为撤下。
“不见纤萝动,惟闻杂佩旋”,看不到细小的草茎在摇动,只听到佩玉的声音。这两句中,“纤萝”指细小的草茎,“杂佩”指佩玉的声音。
“回云终乐奏,熏月上柴烟”,随着回风演奏音乐,月亮被火光染红了。这两句中,“回云”指回风,“熏月”意指月光被火光染红。
“日至方流庆,嵩呼节献年”,太阳到了,天下的人都在庆祝。这两句中,“日至”意为太阳到了,“至”在这里有到达的意思;“嵩呼”,是对皇帝的颂辞;“嵩”是山名,“呼”是呼唤、颂扬。
“欲知釐事毕,鸡赦出楼前”,想要知道祭祀的事结束了,鸡鸣的时候就可以放赦令了。这两句中,“釐事”,即祭祀之事。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皇帝祭祀天地的诗。首联写皇帝的车骑众多,道路漫长;颔联描写皇帝祭祀天地时,天空变得明朗;颈联写祭祀天地时,祭坛上的牺牲品丰盛;尾联写皇帝祭祀天地后,举行宴会庆祝天地神的到来。全诗用典贴切,语言流畅,意境深远。
- 第一联:“大驾峨千乘,长涂过百廛。”大驾车马众多,长路经过很多房屋。“峨千乘”“长涂”均是数量词,“千乘”“百廛”则是对车马与房屋的具体描写。
- 第四联:“上垓皆彻籍,小次但虚褰。”“上垓”指整块祭地,“小次”指祭坛周围的小席子。“彻籍”意为打扫祭地,“虚褰”指撤下祭坛四周的小席子。
- 第六联:“回云终乐奏,熏月上柴烟。”回风吹奏起乐曲,月光被火光染红了。“回云”指回风,“熏月”意指月光被火光染红。
- 第九联:“日至方流庆,嵩呼节献年。”“至”意为到达,“日”为时间名词,表示太阳。“流庆”指天下都来庆祝。“嵩呼”意指颂扬。“嵩”是山名,“呼”是呼唤、颂扬。
- 第十联:“欲知釐事毕,鸡赦出楼前。”想要知道祭祀的事结束了,鸡鸣的时候就可以放赦令了。“釐事”意为祭祀之事。《左传·僖公十六年》载:“秋七月辛亥,公及宋公、陈侯、蔡侯、郑伯并鼓之。庄王济河焚桥……公问其故,对曰:‘……岁既往矣,人亦莫之违兮,旦奭孰视予夫!’‘予思不如吃言而蔽志兮。心之忧矣。……’‘使君拥瀷从以待于敝邑,何厌之有?敝邑不易周之大命,子其申之!”《左传》中的典故被诗人用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君王能够采纳自己的建议并加以实施。“鸡赦”意为鸡鸣时的赦令。《左传·昭公元年》载:“秋七月乙酉朔,日有食之。既,告于盛氏……乃免而舍诸舍。遂不果行。国人知之,曰:‘司马将亡。’九月甲午卒。”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来表明自己对君王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