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饮岩栖愿已违,小舟拂晓泛涟漪。
蒲丛露冷泣姑恶,木末云深叫子规。
山近三茅便杖屐,酒沽五里带糟醨。
乘风俓拟寻幽躅,莫负当年汗漫期。
【注释】
①三茅:传说中的仙人,居处常在山上。
②许宗师:即许由,战国时期著名的隐士、道家思想家。
③鹤会:这里指鹤鸣。
④涟漪:水面波纹。
⑤蒲丛:蒲草丛中。
⑥姑恶:姑山,在今安徽当涂县北。姑恶是姑山的别称。
⑦木末:树林的尽头。
⑧糟醨(zǎo què):酒渣滓。
⑨俓(xié):急走。
⑩汗漫期:悠闲自得的生活。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全诗从舟行出发写起,至抵达目的地,最后归途而止,一气呵成。开头两句点出出游的缘由,第三四句描绘了途中所见之景象,第五六句交代了到访的目的和所遇之事,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行的感想。
“舟行欲访三茅践许宗师鹤会之约”,首句就点明此行的目的地——三茅山。三茅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郊。传说这里是许由隐居之处,也是道家的发源地,因此有“三仙山”之称。此山因晋代高僧许逊而声名远播。许逊曾在此修炼成仙,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这里修建了三座道观,所以又称为“三仙山”。
“涧饮岩栖愿已违”,第二句写诗人到达三茅山后,便开始寻访许逊故居。涧饮岩栖,意谓在山林涧泉间饮宴休息。这里的“违”,意为改变。诗人来到这里,自然要寻找许逊曾经居住的地方。
“小舟拂晓泛涟漪”,第三句写诗人乘船游览三茅山的情景。“拂晓”,即拂晓时分,清晨。“泛涟漪”,即泛舟于涟漪之上。这两句写诗人早起乘舟游览三茅山,晨光熹微之时,江面波纹荡漾如涟漪。
“蒲丛露冷泣姑恶”,第四句写诗人在林荫深处看到一株株茂密的蒲草,它们在晨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翠绿,但蒲草丛中却传来了阵阵凄厉的哭声,原来是姑山在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姑山又名姑恶山,位于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境的姑山镇。据传,姑恶为许逊炼丹之所在。许逊炼丹失败之后,逃入山中深林中隐居,姑恶也因此而得名。诗人听到蒲草中传来的哭声,不禁感慨万分。
“木末云深叫子规”,第五句写诗人来到山腰时,抬头望见树林茂密、云雾缭绕之处,传来一声声哀鸣的子规鸟叫声,令人心生凄凉之感。子规鸟又叫杜鹃,是一种鸟类,其啼声凄切悲凉,容易引起人们的感伤之情。
“山近三茅便杖屐”,第六句写诗人继续前行,已经来到了三茅山脚下。这时,他感到山势越来越陡峭,于是便拿起拐杖准备登山。
“酒沽五里带糟醨”,第七句写诗人登山之后,发现沿途已有人家开设酒肆,于是便前去沽酒解渴。“沽酒”,即买酒喝;“糟醨”是米酿的酒糟,也泛指粗劣的酒。这句写诗人登山之后找到一家酒馆,买了些酒来喝。
“乘风俓拟寻幽躅”,第八句写诗人登上山顶后,便开始四处寻找许逊当年修炼成仙的地方,希望能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俓”,同“趋”,即快步行走的意思。
“莫负当年汗漫期”,第九句写诗人经过一番寻觅之后,终于找到了许逊当年修炼成仙的地方。他感叹自己没有辜负当年许逊的心愿和期望。
全诗以记叙为主,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诗人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诗人不仅描绘了三茅山的自然风光,还通过描述自己与当地百姓的交流,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典故,使得整首诗歌更加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