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高卧处,庞统旧居时。
遇主龙方起,逢辰骥莫追。
【注释】
孔明:指诸葛亮,三国时蜀汉丞相。庞统:指庞统,字士元,东汉末年人,与诸葛亮齐名,曾劝刘璋投降刘备,后被害。遇主:遇到君主(的赏识)。龙:比喻有才能者。逢辰:遇到时机。骥:指良马,此处比喻人才。
【赏析】
《襄阳怀古》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此诗借怀古咏史,抒发了作者对人才难得和时运不济的感慨之情。全诗构思新颖,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含蓄深沉。
首联点明题旨,指出襄阳是诸葛武侯、庞士元等人曾经活动过的地方。颔联紧承首联而来,写诸葛武侯在汉昭烈帝三顾茅庐之前,就已崭露头角;而庞士元却因遇合不好,未能施展才华。颈联写诸葛亮遇到明君,得以施展抱负。尾联则写庞士元虽遇明主也未遇时,意谓才高难遇其主,时运不济,不如及时隐退。全诗以“遇”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于才高位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首联点出襄阳这个历史名城曾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庞统等许多英雄豪杰的活动场所,因此,诗人便以此为背景来展开议论。颔联是诗人议论的重点。他首先肯定了诸葛亮的才智和成就,认为他在尚未遇到明君的情况下,就已表现出非凡的才能;然后他又批评了庞统的遭遇。他认为庞统虽有才干,但由于当时还没有遇到明主,因而不能得到重用。颈联则是诗人议论的重点。他首先指出诸葛亮得到了明君的赏识,因此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接着又指出庞统没有遇到明主,因此才落得如此下场。尾联是诗人议论的收结。他首先指出诸葛亮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但仍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肯自居高位;然后他又指出庞统虽然没有得到重用,但也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只是暂时隐居而已。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首联点出襄阳这个历史名城曾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庞统等许多英雄豪杰的活动场所,因此,诗人便以此为背景来展开议论。颔联是诗人议论的重点。他首先肯定了诸葛亮的才智和成就,认为他在尚未遇到明君的情况下,就已表现出非凡的才能;然后他又批评了庞统的遭遇。他认为庞统虽有才干,但由于当时还没有遇到明主,因而不能得到重用。颈联则是诗人议论的重点。他首先指出诸葛亮得到了明君的赏识,因此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接着又指出庞统没有遇到明主,因此才落得如此下场。尾联是诗人议论的收结。他首先指出诸葛亮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但仍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肯自居高位;然后他又指出庞统虽然没有得到重用,但也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只是暂时隐居而已。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首联点出襄阳这个历史名城曾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庞统等许多英雄豪杰的活动场所,因此,诗人便以此为背景来展开议论。颔联是诗人议论的重点。他首先肯定了诸葛亮的才智和成就,认为他在尚未遇到明君的情况下,就已表现出非凡的才能;然后他又批评了庞统的遭遇。他认为庞统虽有才干,但由于当时还没有遇到明主,因而不能得到重用。颈联则是诗人议论的重点。他首先指出诸葛亮得到了明君的赏识,因此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接着又指出庞统没有遇到明主,因此才落得如此下场。尾联是诗人议论的收结。他首先指出诸葛亮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但仍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肯自居高位;然后他又指出庞统虽然没有得到重用,但也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只是暂时隐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