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老阿舒,抗论王公前。
盍不托清静,著书如子玄。
爱君识此意,坐脱世纠缠。
不复眉炙狂,惟应口谈天。
近假刺史节,名高黄颍川。
无为渠自化,多事岂所便。
只今鸣玉溪,百尺来飞泉。
秋风木叶下,想见清潺湲。
凉波纳华月,洗此白璧圆。
借问掾曹内,得无从事贤。
赏音不易逢,胜景那可捐。
愿因东辕使,寄我南楼篇。
【注释】
君家老阿舒:指郭信可。老阿舒是郭信可的字。
抗论王公前:指郭信可敢于在朝廷上发表议论。
著书如子玄:指郭信可在著述中要效法班固。
爱君识此意:指郭信可理解作者爱惜他的心意,愿意为他效力。
眉炙狂:形容人非常激动、愤怒的状态。
唯应口谈天:指郭信可只能以空话来应对作者。
近假刺史节:最近被任为刺史。
无为渠自化:不要让他自行教化。
多事岂所便:许多事情不是他所应该做的。
鸣玉溪:指郭信可正在鸣玉县任职。
木叶下:指秋天的树叶飘落下来。
想见清潺湲:希望看到清澈的溪水。
借问掾曹内:请询问掾曹(掌管文书档案等的官吏)里面的人。
从事贤:即“掾”,指掾曹中的贤能之人。
赏音不易逢:难得的赏识和恩惠不容易得到。
胜景那可捐:美景是不能丢弃的。
东辕使:指郭信可以作使者东行。
寄我南楼篇:寄给南楼的篇章。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郭信可的,表达了对友人的喜爱以及希望他能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全诗以“寄”为题,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寄托了对友人的期望之意。
首句“寄郭信可时假守忠州”,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即写给郭信可的一封信,内容是对他的勉励与期待。接下来四句分别从不同角度赞美郭信可的品质和才能。“君家老阿舒,抗论王公前。盍不托清静,著书如子玄。”这里用“君家老阿舒”来形容郭信可的学识深厚,能够站在朝廷之上发表议论。而“盍不托清静,著书如子玄”则是说郭信可应该效仿班固,潜心著书,为国家作出贡献。
中间六句则进一步描绘了郭信可的风采与才华。“爱君识此意,坐脱世纠缠。不复眉炙狂,惟应口谈天。”这四句表达了诗人对郭信可的理解与信任,认为他有能力摆脱世俗的纷扰,只关注自己的事业。同时,他也明白郭信可只是口头谈论天下大事,实际上并未付诸行动,因此表示赞赏。
后六句则是对郭信可未来的祝愿与期许。“近假刺史节,名高黄颍川。无为渠自化,多事岂所便。只今鸣玉溪,百尺来飞泉。秋风木叶下,想见清潺湲。凉波纳华月,洗此白璧圆。”这里通过描绘郭信可担任刺史时的风光,以及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郭信可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暗示了郭信可将有机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两句则是对郭信可个人的期待:“借问掾曹内,得无从事贤。赏音不易逢,胜景那可捐。愿因东辕使,寄我南楼篇。”诗人希望郭信可将个人才能贡献给国家,同时也期待自己能够收到郭信可的来信。
这首诗通过对郭信可的赞美与期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憧憬。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篇优秀的赠别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