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借篙师,津流不须问。
行行镜中天,水鸟嗔人近。
绝岸得危亭,一目千里尽。
山川草木妍,造物无少吝。
谁知天壤间,眇然一方寸。

泛舟至临江院

清江借篙师,津流不须问。

行行镜中天,水鸟嗔人近。

绝岸得危亭,一目千里尽。

山川草木妍,造物无少吝。

谁知天壤间,眇然一方寸。

注释: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清江上泛舟,无需借篙师之助,就能到达目的地。江流平缓,无需询问渡口,只需随波逐流即可。沿途的风景如镜子一般清晰,水鸟似乎也在抱怨人的侵入。终于登上了一座高台,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仿佛看到了千里之外的景色。山峦和草木都那么美丽,大自然毫不吝啬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然而,在这浩瀚的自然之中,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啊,就像只有一寸见方的天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上泛舟的诗,诗人通过对江水、山景等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首句“清江借篙师,津流不须问”描绘了诗人在江面上泛舟的情景。他并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或船只的帮助,只凭自己的努力就能到达目的地,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自我能力的自信。

“行行镜中天,水鸟嗔人近”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眼中的美景。江面上的水鸟似乎在责怪人类的靠近,让它们感到不安。这里的“嗔”字形象地描绘了水鸟对人的不满情绪。

第三句“绝岸得危亭,一目千里尽”则转向了更高的地方。诗人登上了一座高高的堤岸上的亭子,从这里可以一望千里,尽览山川之美。这一句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后两句则转向了对自然的思考。“山川草木妍,造物无少吝”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无私馈赠的赞美。他认为自然界的山川、草木都如此美丽,而造物主却毫不吝啬地将这一切赐予了人类。这里的“妍”字形容了自然景观的优美动人。

最后一句“谁知天壤间,眇然一方寸”则是对整个诗作的总结和升华。诗人意识到,尽管他看到了千里之外的风景,但相比于天地间的巨大,他还是显得如此渺小。这里的“眇然”一词形象地描绘了他内心的感受,同时也传达了他对自然美的感叹和敬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