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如雾中见,百念已灰槁。
爱梅习气深,兴发霜冬杪。
行行步江郊,恰似儿童小。
荣枯能几时,日月疾过鸟。
独立望南枝,村空人悄悄。
何似东皇驾,今岁来不早。
忍令瑶台姿,冷落群芳后。
欲寄同心人,不折门前柳。
诗句:
花如雾中见,百念已灰槁。
译文:
梅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心中所有的忧愁都烟消云散。
注释:
雾中见:雾气蒙蒙中隐约可见梅花的形态。
百念已灰槁:心中的各种杂念都已经消散无踪。
赏析:
此句描绘了诗人在雾中遥望梅花时,心境豁然开朗的景象,表达了他放下所有烦恼,心情变得宁静安详的感受。诗中的“雾中”与“梅”结合,形成了一幅朦胧而美丽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其内心的变化。同时,“百念已灰槁”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种种忧虑的释怀,展现了一种超脱和洒脱的态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哲理。
诗句:
爱梅习气深,兴发霜冬杪。
译文:
我深深地喜爱梅花,这种爱好从年轻时就开始,尤其在寒冷的冬天。
注释:
霜冬杪:指冬季最冷的时候,即霜降时节。
赏析: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梅花的深厚感情,以及这份爱好是如何随着时间逐渐积累并深化的。诗人用“爱梅习气深”来形容自己与梅花之间建立的深厚联系,说明他对梅花的喜爱已经不仅仅是一时兴起,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同时,“兴发霜冬杪”则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在寒冷的冬天因看到梅花而心生欢喜的场景,体现了梅花在诗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象征意义。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句:
行行步江郊,恰似儿童小。
译文:
走在江边的郊外,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轻松自在,如同孩童般无忧无虑。
注释:
行行:一步一步,连续不断的意思。
郊:指郊外。
赏析:
此句描绘了诗人在江边的郊外行走时的情景,表达了其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亲近感。通过将步伐比作孩童般的轻松,诗人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轻松愉快,还强调了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使人联想到童年时代的纯真和自由。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喜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传达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诗句:
荣枯能几时,日月疾过鸟。
译文:
梅花的盛衰变化无常,犹如日月匆匆,一转眼便消逝无踪。
注释:
荣枯:指花朵的盛开和凋谢,这里特指梅花。
日月疾过鸟:比喻时光飞逝,就像鸟儿一样快速掠过。
赏析:
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和岁月流转的感慨。诗人以“荣枯”喻指梅花的盛衰,强调了自然界事物的变化之快;“日月疾过鸟”则用鸟飞的速度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表达了时间流逝之快让人无法捕捉的特点。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主题,也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和富有哲理性。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整体而言,这一节的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句:
独立望南枝,村空人悄悄。
译文:
站在高处远望梅花,只有南边枝条上的花朵依旧绽放着生机。周围的村子都已空荡荡的,只剩下寂静无声。
注释:
独立:独自站立。
望南枝:指望向南方的梅花树枝。
赏析:
此句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场景,诗人站在高处远眺,只看到远处南边树枝上梅花盛开,而周围村落已空荡无声。这里的“村空”既表现了村落的空旷,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诗人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述,表达了对过往繁忙生活的怀念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这种孤独和寂静也为下文的情感转折做了铺垫,为理解诗人后续的情感变化提供了背景。整体而言,这一节通过具体的画面和深情的笔触,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留恋,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沉的内心世界。
诗句:
何似东皇驾,今岁来不早。
译文:
为何今年的梅开得如此稀少?难道是今年的东皇太乙提前降临了吗?
注释:
东皇驾: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东皇太一,掌管春天的神祇。此处借指春天的到来。
赏析:
此句通过设问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今年梅花开得稀少的原因的好奇和疑惑。诗人将“东皇驾”与“今岁来不早”相联系,既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又隐含了对季节更替的感慨。这种设问式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诗句的层次感和深度,使读者在思考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波动。诗人通过询问和猜测,不仅反映了自己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也展示了一种对未知和变化的接受态度。整体而言,这节诗通过精妙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独到的审美观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句:
忍令瑶台姿,冷落群芳后。
译文:
为什么让瑶台的美丽姿态被其他花卉所掩盖,以至于不再受到重视?
注释:
瑶台: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所,常用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
赏析:
此句进一步探讨了为何梅花会遭遇冷落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美丽事物被埋没的感慨和惋惜。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质疑为何美丽的事物会被其他花卉所掩盖,从而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价值。这种设问形式既揭示了诗人对美的敏锐观察力,也体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保护之心。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现象的不满和批判,即那些本应受到赞美和推崇的事物却往往被人忽视或遗忘。整体来看,这一节诗通过疑问的形式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也传递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应得到尊重和维护的呼声。
诗句:
欲寄同心人,不折门前柳。
译文:
想要寄给心爱的人同心的象征之物,但却不忍心折断那门旁的柳树。
注释:
同心:此处指心形的物品或符号,常用于情侣之间的信物或礼物。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美好愿望和不舍之情。诗人想要通过送礼物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但由于不忍心破坏柳树的形象(柳树常被视为坚韧且充满生命力的象征),所以选择不折断柳树作为礼物。这种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对爱情的真挚情感,又展现了他对待自然景物的尊重和爱护之心。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在面对情感表达时的谨慎和细腻心理。通过这种方式,诗人不仅传达了自己的情感,还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的氛围,使整个故事更加动人和感人。
《师吉甫探梅二首》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赏梅之作,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哲理的佳作。它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情感描述,展现了诗人与梅花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对生命、自然的独特感悟。整首诗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引发了读者对生活、自然和情感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