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燕铭勒故山,耳闻殊议骨毛寒。
愿君共事烹身语,易取皇家万世安。
【赏析】
此诗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是诗人在金人攻陷东京汴京后,被俘北上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使金和赵良嗣”,首句点题,表明诗人此次北上并非自愿,而是奉命前往金国议和。这里所说的“使金”即指前往金国进行交涉。诗人以“未见燕铭勒故山”起头,意谓自己未能在故土上留下任何印记,这既是对自己被迫出使的无奈,也是对北宋王朝灭亡的痛心疾首。
颔联“耳闻殊议骨毛寒”,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因身受金人的胁迫而感到的恐惧与愤慨。这里的“殊议”指的是金国的议和条件,而“骨毛寒”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感受。他担心自己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同时也忧虑国家的未来命运。颈联“愿君共事烹身语,易取皇家万世安”,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他希望金人能够放弃武力征伐,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从而让皇家得以安稳地度过漫长的岁月。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它既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