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创业两兴唐,遗烈谁如魏与张。
笏在孰知囊可宝,书成未觉鉴今亡。

【注释】

中兴:指唐王朝的复兴。创业:建立功业。两兴:指唐朝两次兴盛,第一次由李渊建立,第二次由李世民完成。魏、张: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唐初名臣房玄龄、杜如晦。遗烈:前朝遗留下来的功业与德行。谁:何人。笏在:指房玄龄。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在手里的手板子。囊可宝:指房玄龄的文集。书成未觉鉴今亡:说房玄龄的书稿已经完成了,但是却没有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鉴今亡:指没有觉察到其中的道理。亡,同“无”。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唐代两位贤相(即房玄龄和杜如晦)的颂扬。房玄龄是唐太宗的得力助手,杜如晦则是辅佐太宗夺取天下的功臣。诗人对他们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同时对他们未能看到自己著作《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道理深表惋惜。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流畅自然。

首句写唐太宗的功业和业绩。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辉煌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继承和发展了隋炀帝的基业,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这两句诗就是对唐太宗的功绩的赞颂。

颔联两句,写唐太宗的辅政大臣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是唐太宗的亲信,他为人正直,勤勉有才,深得皇帝的信任。杜如晦是辅佐太宗夺取天下的功臣,他在平定天下以后,协助太宗治理国家,立下不少功勋。然而,他们两人却都未能洞察自己的著作中的道理,这是诗人所惋惜的。

颈联两句,写房玄龄的遗作《谏太宗十思疏》。房玄龄一生清正廉洁,深受皇帝的信任。他的这部作品,是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写的一份奏章,向唐太宗提出十条治国方针建议,其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然而,这份奏章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才受到人们的关注。诗人认为,这篇奏章虽然已经写成,但是却没有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感到惋惜。

尾联两句,是对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评价和期望。诗人希望这两位辅政大臣能够在政治舞台上继续发挥他们的才能和作用,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像房玄龄一样廉洁奉公,为官清廉;像杜如晦一样勤勉有才,为国家富强出谋划策。

这首诗通过对唐太宗的两位辅政大臣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赞颂和惋惜之情来表达诗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诗人通过对比两位大臣的不同表现,强调了政治才能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机会,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