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同日又同窗。不似鸾凰,谁似鸾凰。石榴树下事匆忙,惊散鸳鸯,拆散鸳鸯。
一年不到读书堂。教不思量,怎不思量。朝朝暮暮只烧香,有分成双,愿早成双。

【注释】

①同窗:同学。

②不似鸾凰:不像鸳鸯。鸾、凰都是传说中鸟王。比喻夫妻或恋人。

③石榴树:石榴花。

④鸳鸯:雌雄一对的水鸟,常在水边戏游。

⑤教不思量:怎么能够不想她呢!

⑥怎不思量:怎能不想她呢!

⑦成双:成对,结为伴侣。

【译文】
当年同窗共读书,如今又同日而遇。谁比得上那鸾与凰?只有石榴树下事匆忙,使鸳鸯惊散。一年之中不到学堂,如何思念她?每日每夜焚香祭祷,盼望早日成为情侣。

【赏析】
这首词是写一位闺中女子相思的苦闷和企求爱情的热切心情。上片写女子的相思之痛;下片写女子的企求之切。全篇以“相思”为中心,层层铺叙,步步深入,感情真挚,情致缠绵悱恻,婉转凄楚。

“一剪梅”本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词牌原用七字句,但本词却作五言四仄韵。作者将词牌改为七言,以符合内容需要。词人以乐府旧题入新意,自具匠心。

“同年同日又同窗”,三句紧承首句点明自己的身份和处境,即与丈夫同窗共读,朝夕相处,相知相伴。这几句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平淡的叙述,然而它却透露出词人内心的酸楚,因为这样的境遇正是她所不愿的。

接着两句“不似鸾凰,谁似鸾凰”,是说,像鸾凤那样的夫妻,又有几人呢!“不似鸾凰”既表明了其身份,也表现了她对自己不幸命运的不满。“谁似鸾凰”则是直抒胸臆,表明她渴望得到一个鸾凰般的配偶,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接下来两句“石榴树下事匆忙,惊散鸳鸯”,进一步渲染了这种不幸的命运。石榴花红艳艳丽,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和热烈,而这里却被用来象征夫妻恩爱的甜蜜与美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第三句所说),他们的爱情却突然被破坏了,变成了令人心碎的悲剧。“惊散鸳鸯”一句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悲剧性事件的发生过程,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痛苦、绝望和愤怒交织在一起的情感。

最后两句“一年不到读书堂,教不思量,怎不思量?朝朝暮暮只烧香,有分成双,愿早成双。”则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展开。“一年不到读书堂”一句,既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虽然他们没有在一起读书,但他们仍然保持着联系,互相勉励对方努力学习。而“朝朝暮暮只烧香”一句,则表达了他们对彼此深深的思念之情。每天早晚都烧香祈愿,希望能早日与爱人重聚。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两人最终还是无法团聚。

整首词通过描写女子的相思之痛和企求之切,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婚姻观念的困惑和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