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骨有丹砂,阿谁传与。爱惜芳心不轻吐。客来烂熳,解得此情良苦。有时三两点、胭脂雨。
旧说江南,红罗亭下,未必春光便如许。认桃辨杏,最是渠家低处。问花曾怨不、娇无语。
【诗句释义】
换骨有丹砂,阿谁传与。爱惜芳心不轻吐。
客来烂熳,解得此情良苦。有时三两点、胭脂雨。
旧说江南,红罗亭下,未必春光便如许。
认桃辨杏,最是渠家低处。问花曾怨不、娇无语。
【译文】
换骨有丹砂,阿谁传与。爱惜芳心不轻吐。
客人到来时欢快地招待,能够理解这种情感的良苦。有时候只有三点、两点胭脂雨。
旧说江南,红罗亭下,未必春光便如许。
辨认桃花和杏花,最是它们家的低处。询问花朵是否怨恨过,花朵总是娇羞无语。
【赏析】
“换骨有丹砂”,这是对主人公形象的描绘。在《水浒传》中,李逵的形象是粗豪直率的,但在这里却显得文雅多了,他有着“惜花”的爱好。他的爱,不是像林冲那样把花摘下来带回去,而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花儿,甚至用胭脂雨来比喻她们,这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情趣。他爱花,也恨花;爱花,是因为花儿能给他以慰藉;恨花,则是因为他不忍心看到花儿被践踏。李逵的这种矛盾心理,反映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仇恨和不满,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压抑自己的这种感情。他爱花,却又不愿承认自己爱花,这就构成了他的一个矛盾的内心世界。
“客来烂熳”一句,是说李逵见到客人来了,非常热情地接待。“烂熳”这个词用来形容人的态度,意思是开朗活泼,没有拘束。李逵虽然性格豪爽,但他毕竟还是个粗鲁的人,因此他见到客人的时候,就显得十分高兴:“解得此情良苦。”这句诗的意思是: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是多么痛苦。因为他知道客人来访,意味着又要面对一场打斗了。
“胭脂雨”是李逵形容花的一种说法,这里用来比喻花瓣上的雨珠。从这句诗可以看出,花的颜色是红的,所以李逵把它称作“胭脂”。而“胭脂”一词在这里又暗含了一层意思:它既可以指红色的花,也可以指红色的嘴唇。李逵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就会变成红色,他的脸也因此而变得通红,所以说“有时三两点、胭脂雨”。
李逵来到梁山后,曾经到红罗亭下看过花,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现在看到桃花已经盛开,不禁感叹道:“旧说江南,红罗亭下,未必春光便如许。”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以前听说在江南的红罗亭下看花最好,没想到今年春天这里的花儿开得这么好。
接下来的句子是“认桃辨杏,最是渠家低处”。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认出桃树和杏树的不同之处,那只有在它们的下面才能做到,因为它们都是比较低矮的树,容易辨认。李逵在这里用了比喻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不要只看到他粗鲁的一面,而忽视了他内心的柔软和细腻。
最后两句是“问花曾怨不、娇无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花有没有埋怨过?花总是娇羞地不说话。李逵在这里又一次表达了他的复杂心情:一方面他觉得对不起花儿,因为自己总是把它们踩在脚下;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花儿很委屈,因为它们总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这首诗通过对李逵这个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一个既粗犷又细腻、既豪放又柔情的人。同时通过描绘李逵与花儿之间的互动,也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