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方信天开,嵽嵲土山口。
岂惟控内外,势不漏飞走。
一夫或当关,可敌万夫守。
山河此襟带,怙险圣所否。
明皇晚倦勤,意恃太平久。
绝艳荒真妃,转盼六宫丑。
禄山假天性,恩豢不知厚。
铁骑长驱来,哥舒苦徒手。
吾君畅道德,四海一父母。
人心自固结,兹关复何有。
【注释】
过潼关:即《过华阴》,作者在长安时,曾作此诗。巨方信天开:巨大的天门刚刚打开。嵽嵲(kùn niè)土山口:高耸的土山关口。嵽嵲,山高貌。岂惟控内外,势不漏飞走:难道只有控制内外之险,而不让敌人的轻捷部队逃走吗?一夫或当关,可敌万夫守:如果一人把守关口,就能抵挡住上万士兵的防守。山河此襟带,怙险圣所否:这地方是山河的要塞,依靠险要地势,圣明皇帝也认为不可久居。明皇晚倦勤,意恃太平久:唐玄宗晚年厌倦政务,依赖太平盛世长久。绝艳荒真妃,转盼六宫丑: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以致国家大乱。禄山假天性,恩豢不知厚:安禄山假称自己是天生的,而受到唐玄宗的恩宠和优待,不知道他的恩惠有多深厚。铁骑长驱来,哥舒苦徒手:安禄山率兵进犯,哥舒翰率军抵抗,却只能空手而归。吾君畅道德,四海一父母:我们君王弘扬道德,使得四海之内的人都像一家子一样。人心自固结,兹关复何有:人心团结一致,这关口还有什么用处呢?
【赏析】
此为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人通过描绘历史人物的行为,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和态度。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前四句写潼关形势及其重要性;第五、六句写玄宗与禄山的矛盾冲突;最后两句写诗人对国家前途的看法。
开头两句“巨方信天开,嵽嵲土山口”,描写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巨方信天开”,形容天地之间仿佛有一个巨大的门户开启;”嵽嵲土山口”,则描绘了潼关周围峻峭的山岩和险要的地理环境。诗人以“方信”二字开篇,既点明了自己对于潼关的深刻印象,又暗含了对于历史的追溯和思考。
第三联“岂惟控内外,势不漏飞走。”承接上联,进一步强调了潼关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这里的“岂惟”意味着不仅仅如此,更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自己对于当时政治形势的担忧和忧虑。
第四联“一夫或当关,可敌万夫守。”则转向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评价。诗人认为即使是一个人也能够守护住潼关这个关键的关口,足以抵御上万名士兵的防守。这里既有对于个人英勇精神的赞扬,也有对于当时统治者过分依赖军事力量、忽视政治稳定的批判。
接下来的两联“山河此襟带,怙险圣所否。”则是对唐玄宗晚年政治行为的反思和批判。诗人指出,正是因为唐玄宗过于依赖险要地势,才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里的“圣所否”意味着神圣的统治也是错误的。
最后两句“明皇晚倦勤,意恃太平久。”则是对玄宗晚年政治失误的总结和警醒。诗人批评了唐玄宗晚年的懒惰和懈怠,认为他过于依赖太平盛世所带来的安逸,从而忽视了国家的政治建设和发展。
整首诗通过对潼关的描写和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现实政治的态度。诗人不仅关注国家的军事安全,更关心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这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使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